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科技重大專項使傳染病防控有了中國方案
“中國被認為是寨卡病毒傳播風險最大的國家之一,這種病毒會在中國大面積流行嗎?”
“不會。”傳染病防控專家侯云德院士近日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語氣堅定。
而在去年韓國發生中東呼吸綜合征大面積疫情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以同樣的語氣告訴媒體:疫情不會在中國蔓延,老百姓可以吃定心丸。
傳染病沒有國界。我們敢打包票,是因為我國已經建立了應對突發疫情的聯防聯控機制,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應對,突破了一批診斷及疫苗研發等國際前沿技術,在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疫情中,彰顯了中國力量。我國科學家在H1N1疫情防控中,取得了8項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對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預和控制,“中國方案”成為全球傳染病防控典范。
能力的提升,得益于2008年開始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下稱“專項”)。八年抗戰,戰果卓著。艾滋病年病死率從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癥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結核分枝菌檢測時間由4—8周縮短至6小時內。
專項設立之初,中國還沒有從2003年的SARS陰影中走出,我國傳染病發病人數和種類均居全球首位,每年用于傳染病的治療費用高達數千億元。如何提高我國重大傳染病以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診、防、治的水平?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的答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針對我國嚴峻的傳染病防控形勢,加強頂層設計,選擇三塊‘難啃的骨頭’進行攻關。”
金奇所指的“三塊骨頭”就是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目標是降低這三種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8年來,專項實現了一批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有效降低三病兩率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術支撐,改變了防治技術、產品受制于人的局面,關鍵領域由以跟跑為主轉為并跑和領跑。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主任吳尊友介紹,目前,我國艾滋病平均感染率在0.06%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專項通過對流行規律、疫苗與診斷試劑、集成干預等研發,將艾滋病變成了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據介紹,在阻斷艾滋病血源傳播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核酸血篩檢測技術,將艾滋病病毒檢測的窗口期由21天縮短至11天,且價格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50%。在阻斷家庭傳播方面,專項推廣應用了單陽家庭阻斷艾滋病病毒夫妻間性傳播的干預技術,使10萬家庭受益,感染者健康配偶新發感染率由2011年的2.61%降至2015年的0.98%,夫妻間性傳播減少了62%。在臨床用藥有限的情況下,專項開展了我國規模最大的成人規范化艾滋病治療前瞻性研究隊列研究,提出了適宜國情的優化治療方案,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毒副作用和耐藥產生,且治療費用較進口藥降低了79%。
“再過十幾年,我們要讓中國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這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的夢想。她的團隊首創了李氏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癥肝病的新技術、新方法,累計治療肝衰竭10萬余次。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使得急性、亞急性肝衰竭治愈好轉率由11.9%提高至78.9%。
耐藥率高是我國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面臨的重大挑戰,治療1年耐藥發生率最高達14%,5年則高達70%。由南方醫科大學侯金林教授領銜的“慢性乙型肝炎診療體系的創新及關鍵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組,首創一系列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新方案,全國近27萬名乙肝患者從中受益,成果被歐洲、美國、亞太及中國肝病學會指南引用。
國際結核病疫情和防治形勢嚴峻,面臨著幾十年無新藥的窘境,耐藥結核病人不斷增加。針對國內外難點問題,專項建立了符合國情的復發和耐藥結核病治療新方案,“超短程”和“高劑量”等方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療程縮短,痰菌陰轉時間、死亡率大幅降低,耐藥結核患者治療成功率顯著升高。
覆蓋3000萬人口的全球最大綜合防治示范區是專項的一大亮點,也是針對如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傳染病防控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在目標人群中,率先實現了艾滋病新發感染率下降20%、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5%以內、結核病發病率下降20%的目標,為全球重大傳染病防治提供了中國經驗。
編輯:趙彥
關鍵詞:傳染病防控 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