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
——以法治思維圖善治。截至今年3月,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經通過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66件。僅去年一年就圍繞改革試點,修改了25部法律,通過了13個決定。“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習近平的要求,充分體現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的治理理念。
——以系統思維聚合力。聚焦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土地制度等重點,發揮改革牽引作用;重視培育新供給、新動能,全國超半數省份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京津冀協同發展,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從五大關鍵領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習近平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以底線思維定邊界。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確定為7%左右,保持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堅持“10個重視”,涵蓋“11種安全”,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以創新思維增活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轉型發展的動力從哪里來?結構調整的道路向何處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關村、上海、天津、遼寧、湖南……每到一地,習近平反復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以開放思維拓視野。自貿區改革試點與鋪開,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打開發展新版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孕育生成了一個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增添了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間。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風起云涌的改革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理論創新中,認真研究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從而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
三年多來,正是以改革認識論、方法論上的不斷創新為支撐,司法改革、軍隊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等全面推進,“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在解答時代難題的進程中,理論創新不斷推進,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期待得到回應。
動力與潛力
——向頂層設計要動力,向狠抓落實要潛力。突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促進上下聯動,提升改革動力感;“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群眾獲得感
如果把30多年的中國改革比喻成一條長河,那么,我們已經跨越了湍急的激流,進入了靜水深流的深水區。大幕初啟時,改革有著沖破阻絕的內生動力;經過30多年的釋放,如何繼續保持改革的動力、挖掘改革的潛力,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所在。
“觀大勢、謀大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習近平強調“勢”、重視“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以合乎規律的取勢、占得先機的順勢,積蓄了強大的勢能。土地流轉讓農民分享改革紅利,營改增將為企業減負上千億元,29個省份出臺戶籍改革實施方案……三年來,惠及民生的改革舉措,多以自上而下的路徑完成,對改革的頂層設計、系統構架和整體把控,彰顯出中央駕馭改革的強大理論能力。
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展現了我們黨把握“大邏輯”的能力。2012年,中國經濟面臨轉折點。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四降一升”困擾著決勝全面小康的中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習近平的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理論創新的基點。
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體現了我們黨掌控“大方向”的能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并在總目標統領下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標,有國外媒體稱這是“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將影響十幾億人民的生活。有人敏銳地觀察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5000多字的文件提及“改革”59次,“發展”37次;而這次全會做出的《決定》,更是啟動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發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動員”。
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展現了我們黨搭建“大框架”的能力。習近平重視改革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梁”,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召開27次會議,逐步搭建起改革的主框架。宏觀層面,司法體制改革啟航、戶籍制度改革破冰、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微觀層面,既有智庫建設也有媒體融合,既有公安執法規范化也有發展志愿服務組織……審議的近190份文件、提出的幾百項任務,直指當前最主要的問題,直指群眾最關心的內容,讓群眾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改革的進展、參與改革的進程。正如外媒的評價,通過深改組會議,就能觸摸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脈絡,甚至預見中國社會與公眾生活的變化。
再好的設想如果不能落到實處,最終也只是一張畫餅。如果說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解決了改革“最先一公里”的問題,那么,加強改革思路的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就是要解決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只有在抓落實上有思路、有辦法、有成效,才能充分釋放改革舉措的含金量,釋放改革最深層的潛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形成了一整套關于“改革抓落實”的理論闡釋。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力度要求,到久久為功的釘釘子精神,從“抓改革落實,要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的落實責任論,到“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落實督察觀;從“精準把脈、看準問題不踏空,精當統籌、措施配套重協同,精細操作、重點突出求聚變”的精準落實法,到“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的落實擔當……不論是召開中央全會還是到各地調研,不論是專題研討班講話還是中央深改組會議,習近平都會從落實層面提出要求,推動改革措施落準、落實、落細,讓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
“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將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把改革進行到底。”三年多來,思考改革認識論、方法論,謀劃改革時間表、路線圖,落實改革解難題、釘釘子,人們看到中國改革者大刀闊斧的改革智慧、斬釘截鐵的改革決心、念茲在茲的改革情懷。
“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七一”講話中,習近平對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四讓”目標在向世界宣示,改革未有窮期,還需繼續努力。(記者盧新寧、曹鵬程、張鐵、楊健)
編輯:付鵬
關鍵詞:深化改革 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