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讓助學金發放淪為“灰色地帶”
近日,南京大學多名學生在網絡上發帖,反映學校少發了1000元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包括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存在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發放“縮水”的問題。目前,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已對2015年和2016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補發了每人1000元助學金。(9月27日新華網)
根據財政部、教育部2013年印發的《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央部屬高校碩士研究生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6000元,這一支出全部由中央財政下撥,按月發放到符合條件的學生手中。但具體怎么發放、每月發放多少,則由各個高校自行確定。然而從報道來看,不少高校不僅具有“怎么發放、每月發放多少”的權力,更是擅自決定了“少發1000”,這既是對學生正當權益的剝奪,也是對助學金“專款專用”原則的公然違背。
此類現象引發媒體關注后,已有高校對于2015年和2016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補發了每人1000元助學金,但對此糾偏顯然不能止于補發。這里面至少存在這樣幾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被少發助學金的研究生,不論是否畢業,其正當權益都理當得到補償,也即補發;二,助學金少發,是否只存在于2015年和2016年的碩士研究生身上?三,既然助學金是??顚S?,那么過去被克扣的部分到底用到哪去了?不管是截留、擠占還是挪用,應有人對此負責,不能僅僅是補發了事。
此外,這次被發現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少發的高校,并非一家,說明這很可能非個別高校的偶然之為,而是具有某種“潛規則”色彩。由此,相關部門對于此一類型的國家助學金發放不妨進行全面審視,摸清其中所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與監督缺失,并進行相應的補缺,以防止再出現類似的“短斤少兩”現象。而獎學金、助學金發放方面除了“量”上的問題,另一個由來已久的亂象也值得關注,即獎勵對象的評選公正問題。事實上,高校獎學金評選環節所存在的“貓膩”,早被形容為“水深得很”,對此也應該加以必要的審視與規范。
這次被披露的是國學助學金發放所存在的亂象,而對于更低一級的獎學金、助學金發放,也同樣有必要借此有所反思。比如去年底,蘇州大學的“一元錢獎學金”事件,就引發了各方的關注。雖說校級獎學金,設置標準等權力都在校方,但獎學金的調整也不能任意而為,不把學生的權益當回事,畢竟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恰恰是激勵制度最應該體現的作用。所以,無論是何種獎學金的發放,從評選程序的公正,到發放環節的規范,都應該要確保足夠的透明度。
近年來,不同級別的政府部門甚至社會企業往往都對高校學生設置了獎學金、助學金計劃,從總量看,高校每一年要經手的獎學金數量并非一個小數字,稍微動一點“歪心思”,都可能形成巨大的利益空間。對此,建立制度化的操作規范,不讓獎學金發放變為“灰色地帶”,顯得越來越重要。說到底,獎學金發放的規范問題,考驗的還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完備程度與現代治理能力,若連獎學金發放都不能確保足夠陽光,實在讓人遺憾。(朱昌?。?/p>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助學金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