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網約車的技術漏洞不能用乘客利益來填補
大量網約車司機安裝作弊軟件,避開平臺規則,隨意“搶單”、“拒單”、設置假GPS定位,甚至還能多收取車費,不但給公司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也侵犯乘客利益。新京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總隊獲悉,“研發”、銷售該作弊軟件的5人團伙已被控制。(9月22日《新京報》)
網約車在“用腳投票”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忠實擁躉。但與之而來的,是某些人利用網約車在管理和法律上的漏洞來渾水摸魚。前有“幽靈車”欺客和刷單之事見諸報端,后有作弊軟件“開掛”讓乘客蒙受不白損失,這些,都是網約車在“野蠻生長”時期留下的灰色軌跡。
之前,網約車遭遇“幽靈車”事件時,就已看到了作弊軟件的影影倬倬。貼有陰森恐怖的頭像也能順利通過平臺審查,說明網約車軟件可能存在的技術漏洞。但當時輿論重點著眼于網約車審核時在人為層面上的把關不嚴,人們并沒有過多地質疑網約車在軟件技術上的不足。此次,公安部門破獲團伙研發約車作弊軟件獲利百萬的案件,將會讓眾人重新審視網約車的技術安全性。
有3萬余名司機涉及到作弊軟件的使用,他們避開平臺規則,隨意“搶單”、“拒單”、設置假GPS定位,最終達到多收取車費的非法目的。相關網約車公司負責人表示,將對使用該作弊軟件的司機進行處罰。如果是用技術手段可以追溯到作弊軟件使用人的話,那證明網約車平臺在技術手段上并不是沒有“金剛鉆”,但為何不把這種生產力置于前端,而是在發現問題之后亡羊補牢,這的確讓人費解。
在對使用作弊軟件的司機進行處罰時,是否也將同一完成對乘客利益的補償?網約車的技術漏洞不能用乘客的利益來填補,因為網約車平臺在技術方面的“后知后覺”,導致一些乘客憑空支付了不必要的出行成本。而且在作弊軟件已經撒豆成兵到了3萬余名司機的聚集量時,網約車平臺才發現不正常現象。從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的角度而言,預知風險并進行補漏或升級,這都是應有之義。事后來看,網約車平臺似乎沒有很好地盡到經營者和監管者的責任。
信息化技術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逐利思想也從不會掉隊。當技術手段與投機取巧相遇時,往往帶來的是疊加放大的危害。要進行有效遏制,必須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除了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補漏之外,網約車平臺多把精力放在技術上,而不是總想在市場競爭中吃掉誰。這恐怕才是真正的當務之急。(謝偉鋒)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網約車 技術漏洞 優步 幽靈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