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農村專項招生非教育公平核心要義 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今年,走入清華和北大這兩所標桿般高等學府的農村孩子,雙雙超過了700人。差不多每5個燕園學子中,就有1個是農家子弟。
很多人會問,占據考生總數六成的農村孩子獲得不到兩成的錄取名額,算得上什么大新聞?把它浸潤到時間長河中,意義自會顯露:以北大為例,30年前農村子弟的比例是30%,而到本世紀的頭十年,已然下滑至10%。
其實,眾多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都在世紀之交出現過下滑。近年來止住農村孩子在重點大學比例的下滑,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政府那只有力的手。單是今年,中央、地方和高校三方的專項計劃就累計錄取了農村貧困學生9萬余人。差不多每一百個高考生中,就有一人借此進入高校。
“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李克強總理曾這樣詮釋農村專項招生的意義。在城鄉二元結構尚存、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當下,將招生名額的天平適當向寒門子弟傾斜,為他們減分、特招,確能暫解“教育扶貧”的燃眉之急。
現在,開學季已過,上千名寒門學子走入清華北大,我們可以說“教育公平得到進一步實現”。可放眼看來,通往公平的上升通道上,這只是一環而已。
“上名校”距離“公平”有多遠?清華大學的跟蹤調查顯示,通過該校“自強計劃”專項錄取的農村貧困生在外語、計算機等學科上有著明顯的弱勢;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2014年牽頭評估“農村貧困學生上重點大學”情況時也發現,在某些重點院系,農村貧困專項錄取學生的成績普遍處在中等偏下水平,甚至有人處在學不下去的邊緣。
編輯:楊嵐
關鍵詞:農村專項招生 專項招生 農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