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警惕“共享經濟”下信息詐騙升級
建立統一社會信用評價制度,將拉近我國與國外征信市場的差距,這將不僅提升國內金融服務水平,同樣有助于新經濟的穩定發展。
徐玉玉猝死風波尚未平息,清華大學教師被電信詐騙1760萬元的新聞又再次引爆輿論。隨著互聯網分享經濟的崛起,如何在這樣半透明的環境里,絕緣騙子和不必要的傷害,是提給監管和互聯網運營企業的共同難題。
網絡詐騙、電信詐騙,詐騙渠道可謂跟隨著互聯網的蓬勃一道崛起。一面是人們在互聯網上呈現的信息越來越多,另一面是手機病毒、二維碼掃描、虛假WiFi等信息詐騙方式以各樣形態不斷襲擾人們日常生活。近年,信息詐騙已逐漸從撒網式詐騙向精準詐騙升級,涉案金額也不斷巨額化,逐漸形成了分工精細、成規模的黑色產業鏈。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企業積累了海量數據,在方便企業進行用戶畫像從而精準進行產品投放的同時,也給隱私泄露和欺詐以更多可能。
與“來我辦公室一下”這種廣撒網式的詐騙不同,類似徐玉玉、清華大學的精準詐騙,離不開對個人信息的精準掌握。因此,在分享經濟日益成為人們消費模式的今天,如何防范自身的隱私被分享更需提上日程。
如果說徐玉玉被騙尚有因可循,但清華大學的老師也能被騙,暴露了這樣一種現實:由于詐騙人掌握的信息過于完備,即使個人具備了很高智商財商,仍然難以逃脫詐騙的襲擊。這種情況下,苛責被騙人毫無意義,更重要的還是如何重建個人隱私的防范機制。
在美國,人們借助的是比較完善的信用系統和強大的背景調查系統。“分享經濟”服務商對所有的使用者進行調查,能夠成功把那些有犯罪記錄的人篩選出局。Airbnb則利用臉書的實名制來進行用戶之間篩選。在德國,用戶在簽訂手機、網絡等合同時,也要實名登記,并簽訂一份“信用合同”。銀行、電信、網絡、租房等公司會定期將用戶的個人信向德國信用信息處理機構報告。
實名是杜絕電信網絡詐騙的第一道關口。但美國互聯網和電信監管的經驗倒也不妨借鑒,建立與實名制相配合的個人和機構信用打分,可能更有助于互聯網經濟里的詐騙防范。當然,目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也在進行相關努力。比如近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閑魚宣布,將和公安網數據連接,對用戶進行史上最嚴格的實人認證,并可以讓用戶展現自己的淘寶等級、芝麻信用、微博認證、動態信息等多維“信用記錄”,以便讓用戶之間建立更好的互動信任關系。
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相比初步的實名制篩選,更是治療信息詐騙的一劑良方。這不僅能在源頭減少電信詐騙的可能,也可以對詐騙分子進行有效信息披露和信用懲戒,使其在消費金融等各類金融信用服務上受到全面限制。
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印發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其中指出,建立網絡信用黑名單制度。網絡信用評價體系一旦建立,將能夠從根源上收縮詐騙的空間。
目前,我國的征信市場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是相差甚遠,建立統一社會信用評價制度,無疑將拉近我國與國外征信市場的差距,這提升的不僅僅是國內的金融服務水平,同樣有助于新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共享經濟 信息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