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分級診療有待制度護航
日前,北京市衛計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分級診療制度建設2016-2017年度的重點任務》,提出今年內105種大醫院慢性病常用藥將下放至社區,今年起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將上浮20%。
分級診療是新醫改的重要目標,但現實中在個別地方卻遭遇基層落實難,有的醫院出現人為設置“權利轉診”、外請“開飛刀”、雙向轉診變單向輸送等問題。相關問題的出現,表明各級醫療機構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轉診流程亟需規范、基層首診尚未真正落實。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此番為推進分級診療開出的“藥方”效果值得期待。
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看病難”問題往往被認為是醫療供給不足所致。但隨著醫改的推進,醫療供給結構不合理逐漸成為關鍵因素,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加重了“看病難”問題。如何讓病人向基層下沉,實現不同級別醫院有效分工,建立分級診療、急慢分治的就醫新秩序,就成為改革重點。
要想將改革落實到位,就要打破財政、醫保、物價等制度層面的壁壘。一方面,盡快實現政策層面調整,加大分級報銷之間的等級差異,讓基層診療更具報銷比例上的優勢。患者若去基層醫院看病,醫保起付標準比大醫院低,報銷比例則比大醫院高;另一方面,要打通各級醫院之間的轉診通道。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還要給轉診患者提供各種便利。如從社區醫院轉診到大醫院的患者,無須排隊掛號便可直接就診,這對于患者選擇社區首診無疑具有激勵作用。當然,在運用醫保經濟杠桿的同時,還需規范轉診流程,制定轉診指導目錄,避免出現人為設置的轉診門檻。(廖海金)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分級診療 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