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文房四寶》:講述傳承故事 感受文化體溫
中國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代表文人的藝術情趣和工匠的創造,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格調與精神。然而,在電腦取代紙筆、網絡文化沖擊傳統文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漸漸遠離了文房四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急缺致力于傳統文化表達的文藝作品,更缺少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表達的優秀文藝作品。央視紀錄頻道和安徽衛視播出的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
紀錄片《中國文房四寶》劇照 資料圖片
該片說的是筆墨紙硯,卻沒有遵照敘述慣例獨立成集,而是設置《博采》《造化》《匠心》《時風》《傳播》《遺產》六個主題,讓四者交融互動、穿插進行,系統化地講述文房四寶的前世今生。從湖南長沙戰國墓群出土的世界上第一支毛筆楚筆,追溯中國文房四寶兩千多年的歷史,到宣筆工藝大師佘征軍收購兔毛、中國制墨藝術大師汪培坤用油煙制墨,品味“筆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煙”的極品追求,再到跨越意大利、韓國、日本,追尋中國文化的傳播印記……該片清晰展現文房四寶演進的歷史脈絡、蘊含的豐富情感、厚載的文化傳統以及紛呈的現實生態。這種主題式文化表達讓觀眾既能按喜好自由選擇探秘中國傳統文化的入口,又能通過內在的表達邏輯激發出觀眾的求知欲望。
通常來說,文化的表達容易形而上、概念化。《中國文房四寶》卻讓紀錄片說故事,用情感親近觀眾,讓高深玄妙的文化變得具象化、生活化。比如《博采》中,中國制硯藝術大師柳新祥是江蘇人,卻因木雕手藝出眾調入北京,又因硯刻技術精湛作為人才引進廣東肇慶,成為柳門硯派第一人,經歷可謂傳奇。而他帶領十四位制硯師歷時六年,將近七噸的硯石雕刻成56條巨龍盤旋的珍品巨硯“龍騰盛世硯”,更讓人嘆為觀止。同時,端硯獨領風騷的秘密以及開采硯石的歷史和艱苦的采石作業環境也在柳新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觸動了觀眾內心。還有趙英姿創造“韓紙霓裳”的故事,黃賓虹對宿墨的運用與徽州人對發酵食物毛豆腐、臭鱖魚妙用的勾連等關于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研究者的,充滿戲劇沖突,可觸摸、帶情感的故事體現了他們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生活,讓觀眾感受到文房四寶承載的文化體溫。
傳統文化要表達,更要傳承。《中國文房四寶》在講述筆墨紙硯的發展歷史與制作工藝的同時,也將它的傳播與傳承作為現實文化問題藏在一個個故事中,發人深省。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世界,中國文房四寶及由此創造出的書畫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國的造紙術傳入韓國成為韓紙,早已成為韓國人的精神和文化象征;絲綢之路上的一場戰爭,讓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歐洲,客觀上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宣紙與油畫布,水墨與油彩豐富了東西方繪畫的載體與技法。然而,在近代工業文明發展的沖擊下,如何堅守和創新,則是當下文房四寶面臨的巨大挑戰。片中,女書傳人何靜華嫁孫女的故事,曹素功第14代傳人魯建慶保護舊版墨模的故事,中科大發起手工紙調查工程,搜集、保護、使用傳統原料和傳統工藝的故事,深刻再現了文房四寶的現狀,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希望。這種表達早已超出一般意義的文化記錄,而與時代共呼吸,用發展的眼光討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去路。畢竟回溯歷史、正視現在,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房四寶》吹響的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號角,更吹響了世界文化遺產拯救與發展的時代號角。
(作者為文化評論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文房四寶》 傳承故事 文化 筆 墨 紙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