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退休醫生填補空缺
招不來人,留不住人。兒科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連軸轉狀態,高級職稱人員尤其少
“兒科的發展是我最頭疼的事。”李文洲說,“我們非常愿意把兒科做起來,問題主要在于招不到人。”
據武漢市中心醫院兒科主任姜紅介紹,兒科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連軸轉狀態,迫切需要補充人手,但總是面臨招人難的尷尬。兒科辭職率也比其他專業高很多,去年該院招的兒科醫生中,有兩名工作不到一年就辭職了。醫院只好返聘了3名退休的兒科醫生,彌補人手不足。
在上世紀末,全國所有高校的兒科本科教育被砍掉,本意是希望兒科醫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成為高端專科醫生,卻沒想到出現“兒科醫生荒”。李文洲認為,其實活躍在一線的兒科醫生,絕大多數是本科學歷。回頭來看,當時應該保留本科教育,激勵大家往更高層次深造,而不是直接砍掉。目前,已有8所高校恢復了兒科教育。
“有些地方為了補齊兒科教育的短板,開始降低門檻。我認為,兒童病情具有特殊性,病情發展是非常快的,這對醫務人員素質要求更高。如果降低門檻,醫生素質達不到要求,反過來就會毀了這個專業,導致惡性循環。”李文洲說。
招不來人,留不住人,導致兒科醫生極度缺乏。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為11.8萬名,每千名0—14歲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為0.53人,而美國、加拿大、日本每千名兒童的兒科醫生數為0.85—1.3人。我國兒科執業醫師日均承擔的門診數約為17人次,是普通醫療機構執業醫師的2.4倍。
怎么解決兒科醫生不足?李文洲說,兒科醫生不能只看學歷,而要看臨床經驗。希望更多的優秀人才熱愛兒科事業,進入兒科醫生隊伍,這是緩解兒科醫生短缺的長遠之計。
“10年來,我們致力于提高醫生水平、眼科技師、護士專業能力,打造兒童眼科品牌醫生,嘗試專家團隊出診,打造體制內的醫生集團,目的就是進行人才梯隊建設,營造留住人才的環境。”于剛說,目前科室已引進、培養了15名副高、正高眼科兒醫。雖然要做的事情似乎越來越多,但是科室逐漸壯大,來就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醫生的價值感在逐步提升。
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兒科醫生薪酬待遇偏低。盡管醫院給予傾斜和保障,但仍需要在制度方面進行完善
技術價值難以得到體現,收入偏低,晉升不易,是兒科醫生的普遍體會。
很多人看不起兒科醫生,稱他們為“小兒科”。實際上,兒科的復雜程度更甚于成人。于剛說,兒童眼科手術的難度非常大,器官小,眼球壁薄,孩子本身不懂配合,麻醉風險大。“我們曾給出生20天的新生兒做過手術,難度可想而知。”“做3個大人眼科手術的難度不如做1個低齡兒童手術的難度。”
北京市兒童醫院眼科副主任吳倩說,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有兒童自身的特點,病情進程較快,但大部分兒科醫生都是到醫院輪轉時才接觸到兒科,實習時間一般只有一個月,培養需要很長的周期。但收入與付出并不成正比,“我原來是在成人眼科工作,做一個白內障手術的收費價格比兒童高數倍以上,成人近視眼手術一天能做到50多臺,這些在兒科都不能實現。兒童用藥也比成人更加復雜、危險。看病的過程中不僅要哄孩子,還要和家長溝通,工作的強度更大,醫生的責任更大。”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