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收購玉米"獲罪是個黑色幽默

2016年07月05日 10:50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據新華社報道,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農民李某,因“無證無照”大量非法收購玉米,涉及金額21萬元,被當地法院判決構成“非法經營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并處罰金2萬元。

此事日前經報道后,引發軒然大波。很多網友大跌眼鏡,誤以為穿越到1986年那個打擊“投機倒把”的年代。也有人認為,應堅持“違法必究”,既然《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規定,收購糧食應該取得行政許可,李某沒有取得許可就收購糧食,當然是違法的。

但是要追問的是,收購糧食必須取得行政許可,這是否合乎改革本意?通過刑法追究李某這樣的“小糧販”,是否固化了糧食系統的行政壟斷?就個案來說,李某收購百余噸玉米的行為,即便行政違法,是否應該上升到刑事犯罪的高度?

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規定,“從2004年開始,國家將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購銷多渠道經營”。但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當年制定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雖然寫道:“國家鼓勵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從事糧食經營活動”,卻仍留了個尾巴:“取得糧食收購資格”后方可從事糧食收購活動。

哪怕在2013年以來經歷了若干輪“放權改革”,收購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應取得行政審批,仍沒出現大的松動。今年初《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修訂后,也僅順應公司登記制改革的大趨勢,將之前的糧食收購“先取得許可證,后辦執照”,改成了“先辦執照,后取得許可證”。

應看到,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糧食的“統購統銷”是僵化的計劃經濟的典型代表,在改革開放后,糧食統購逐漸瓦解。可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的“全面放開糧食收購”改革愿景,至今沒能實現,這不能不讓人懷疑,糧食系統部門利益太根深蒂固。

現實中,“糧販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為中國農業的分散化經營及糧站收購標準比較高(如對糧食的容重、水分的要求很高),一直存在所謂“賣糧難”問題。這就產生很多“糧食經紀人”“糧販子”,農民可以在村頭直接把糧食賣給他們,雖然價格低點,但不需要反復晾曬、去雜質。這對農民、對糧站都大有裨益。

本質上,“糧販子”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也難沖擊、破壞中國的購糧秩序,即便違反行政法規,小規模的無證購糧,在刑法意義上也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應認為是犯罪。就李某無證購糧行為而言,他是把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糧食賣到了杭錦右旗的糧站,賺個價差。追逐這種“價差”,就像當年改革初期“楊百萬們”一樣,其實符合市場邏輯,也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卻由于不合理的制度承受了“罪化”的代價。

對于這些糧販子動輒追究“非法經營罪”,只是在固化陳舊、低效的糧食壟斷經營。而在所謂“糧販子”其實廣泛存在的現實之下,相關執法很難是“一律化追究”,應警惕選擇性執法,成為糧食部門固化自身利益的手段。

因“無證購糧”獲罪,跟時代的進步訴求格格不入,已然是個黑色幽默。糧食系統本身的行政壟斷經營,本就該盡快打破了,再用“非法經營罪”去強化這種不合理的行政壟斷,更是問題重重,這類做法也應盡早剔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收購玉米 非法收購玉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