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985、211時代或終結 高校發展如何破除身份壁壘?
“存廢爭議”由來已久:被指身份固化、資源不均
近年來,“985”“211”的存廢問題一直備受輿論關注,并持續引發社會熱議。
有觀點分析,之所以是否廢除“985”、“211”工程會成為輿論焦點,是因為將高校分“三六九等”帶來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國家要重點扶持的高等院校,會得到更多的資金和科研項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業市場上經常可見“985、211高校畢業生優先”的字樣,很多人認為這種“名校”論調是一種“歧視”。
據媒體2014年11月報道,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數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國七成政府科研經費,其中,2009年至2013年間,“985”拿走1394.94億元,占總經費52.7%;“211”拿走510.66億元,占總經費的19.3%,其他高校僅占28%。
記者注意到,因面臨著身份固化、高校資源不均等問題,“985”“211”的存廢爭議由來已久。
早在2014年,當年4月,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在學校科技工作會議上稱,“因為現在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幾個要素綜合考慮給學校分配績效,其中一個就是學校進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認的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的學科數。”該發言經媒體報道后,便引發了全民關于“985、211工程是否要廢除”的熱烈討論。
此后,關于“985”“211”的存廢爭議仍時常出現。2014年11月,一則“國家已低調廢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國大學格局面臨重新洗牌”的傳聞在網上持續發酵。當時,教育部迅速通過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開回應,稱不存在廢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況,但關于“985”“211”高校存在價值,關于教育資源失衡、大學等級森嚴、利益固化等弊端卻再度成為熱議焦點。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985 211 高校 身份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