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掌聲過后亞投行仍需“上下而求索”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 李曉喻)以正在舉行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屆年會為標志,亞投行發展又迎來一個關鍵節點。
作為多邊開發機構的“新人”,亞投行開業至今只有短短半年,但進展迅速。財務、人事等一系列指導和規范亞投行運營的重大政策業已出臺,組織文化逐漸成型;首批貸款總額為5.09億美元的4個項目已獲批準;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前輩”的聯合融資合作也在穩步推進。
用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的話說,該機構建設工作之順利和高效“著實令人驚嘆”,“我們已經開始兌現對各成員和世界的承諾”。
未來的道路似乎更加寬廣。項目方面,金立群稱,2016年5至12億美元的貸款目標有望超額完成。此外,得益于中國政府的資金支持,亞投行項目特別準備基金預計將于今年秋季投入運營,幫助低收入成員國準備主權貸款項目。
更值得關注的是納新方面。本屆年會后亞投行將開始接納新成員。如果目前有意向的24個經濟體全部如愿加盟,2017年初亞投行成員將擴圍至81個,超過亞行成為亞洲地區成員最多的區域多邊開發銀行。
但現在歡呼雀躍還為時過早。事實上,亞投行的發展仍然長路漫漫,需“上下而求索”。
一是亞太乃至世界經濟增長越發緩慢,且遭遇英國公投脫歐這一新的不確定性。世界銀行日前將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1月的2.9%進一步下調至2.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受全球復蘇乏力影響,2016至2017年亞太地區經濟體GDP增速將小幅下降至5.25%左右。
在此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作為總量調控工具,提振短期經濟增長,也可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為經濟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積蓄動力,被外界寄予更多期待。據世行統計,一國基礎設施存量增加1%,將帶動GDP增長1%。
對亞投行來說,怎樣在保證高效、及時滿足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基建需求的同時不犧牲質量,就成了必須妥善解決的難題。
金立群表示,亞投行貸款項目必須滿足三大“硬標準”,即財務可持續性、環境友好、被當地社會所接受。
在中國財政部亞太中心副主任周強武看來,亞投行“不會因為區域發展的需要放棄高標準”,而是會穩步推進,逐步提高貸款能力。
二是如何有效動員私人部門參與基礎設施投資。實際上,亞太地區并不缺少資金,而是缺少多元、包容的投融資機制,缺少能讓項目順利落地的制度。據中國商務部數據,亞太地區私營資產總額高達35萬億美元。
如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所言,目前有大量資金可以動員,私人部門也有意愿進入回報穩定的基建項目,問題在于多邊開發機構怎么與之有效合作。
亞投行也認識到這一點。金立群在提交給理事會的報告中稱,亞投行成功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動私人部門資金,這將是該機構未來業務的重點。“我們將在動員公共和私人部門方面發揮促進作用。”
如何塑造自身特色也是個挑戰。在助力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亞投行固然需要學習借鑒世行、亞行的成功經驗,但為實現打造“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推動現有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愿望,與現有多邊開發機構錯位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對亞投行來說更為關鍵。
金立群對此信心滿滿。他表示,未來的任務巨大而極具挑戰性,但“我們歡迎且接受這些挑戰”。依托各成員國的支持,亞投行將能夠妥善應對各種難題。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亞投行 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