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消除號販子不能全憑市場原則
國家衛計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集中整治“號販子”和“網絡醫托”專項行動方案》,在年內分三階段嚴打號販子,并將建立號販子黑名單。
“看病難”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而號販子則大大加重了這一“社會病”。今年年初,一段“女子怒斥號販子”的視頻被瘋狂轉載,高點擊量反映出公眾的感同身受和憤慨。視頻播出后,全國許多省份進行了排查號販子的工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如何解決號販子問題”也成為焦點。現在,八部門的專項行動,既是對公眾呼聲的及時回應,也傳達出政府部門矢志消除痼疾的決心。
為何會出現號販子?一種頗有市場的觀點認為,根源在于全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過分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導致大量外省人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需求產生市場,而供給的不足必然導致價格飛漲,號販子能夠存在,正是因為他們手中握著的一張張“專家號”是極為稀缺的資源。這一觀點稍不留神便會得出偏頗的結論:號販子通過倒賣掛號而獲得的收入,只是在補足專家號“應有價值”和“票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為此,甚至有經濟學家撰文,說什么“全社會都該感謝號販子”。按照這種邏輯,在未充分縮小地區醫療水平差異的前提下,除了默認號販子的“加價”(或依需求販售專家號)外,并無根本辦法。其實,對醫療衛生問題,機械地照搬照套經濟學原理容易得出可笑的結論。相信不會有人愿意等到醫療資源大致均衡了才著手消除號販子。更為均衡地配置醫療資源,自然有利于號販子的消除,但二者是迥然不同的兩個問題,前者某種程度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而后者則是擾亂市場正常秩序的毒瘤。公眾之所以痛恨號販子,在于如果默許號販子的做法,甚至走向“誰出價高誰說了算”的境地,那就等于變相剝奪了絕大多數人平等就醫的機會。餐館吃飯等號,我們尚且明白先來后到的道理,何況關乎健康的大事呢?正因為號販子用所謂的“市場原則”破壞了平等就醫規則,才需要不遺余力地打擊他們。
醫療問題不能簡單依靠市場原則來解決,在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面前,經濟利益常需作出讓步。所以,號販子及連帶的畸形產業鏈,一經發現便需連根拔起,絕不能手軟。《方案》指出:“(中遠期)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實,規范醫療機構廣告宣傳行為,斬斷‘號販子’和‘網絡醫托’利益鏈條,鏟除‘號販子’和‘網絡醫托’生存土壤”。由于號販子問題涉及的關聯方較多,各方管轄歸屬一直是推進問題解決的瓶頸。《方案》集八部門之力,有助于理順其中的權責關系,斬斷產業鏈。
對專項行動,普通人最關心的是行動的實際效果。為徹底消除號販子,將“號販子入刑”的呼聲一直很高。毫無疑問,號販子屢禁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此前的懲處力度較為薄弱,不足以震懾、打擊非法行為。但《刑法》畢竟是一套系統的法律,作為打擊犯罪的“最后防線”,貿然將一切棘手問題統統收入囊中,未必能充分發揮出《刑法》的效力。而《方案》首次提出的建立“號販子黑名單”等做法,可以視為一種折中嘗試。那么,如何利用黑名單及與之掛鉤的社會信用體系,如何在專項行動結束后將這些制度轉化為長效監督機制,將直接關系行動的效果和后續工作的走向。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號販子 醫療資源 市場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