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80后義工社”社長張梅:志愿服務的陣地就在腳下
在北京市順義區石園北三社區,張梅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她是居民們口中親切喊出的“張閨女”。
“80后義工社”成立于2011年,目前有社員108人,涉及理發、電器維修、法律援助、職業介紹等8個領域。身為社長的張梅,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的。可這樣似乎還嫌不夠,3年前她加入了順義區社區青年匯,成為了一名專職社工。
言談話語間,張梅與記者更多提及的是她這些年來收獲的快樂與滿足,“作為在雷鋒精神下成長起來的‘80后’青年,我要讓父輩們放心,堅持用親情式服務去幫助別人。”
“80后義工社”成立之初,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參與進來,張梅東奔西走幾乎磨破了嘴皮。面對區區六七個人的加入,很多人對她的這種執著表示不理解。張梅并未就此氣餒,而是積極聯系社區居委會深入調研,找準志愿服務的突破口。
借助60份調查問卷,張梅了解到居民們的實際需求,她自己拿出兩萬余元制作印有常用電話的收納袋并在社區免費發放。這個活動為后來工作的開展注入了一針“強力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張梅靠攏,“80后義工社”也隨之一天天熱鬧起來。
對于志愿服務,張梅總能找到最貼近人心的突破口,比如為社區新婚夫婦、新生兒贈送新婚大禮包,內有新婚知識和嬰幼兒用品;幫助獨居、空巢及失獨老人免費理發、按摩、修剪指甲;免費為582名剛入園的小朋友送去印有自己照片的小書包……所有這些,都印證著“80后義工社”的服務宗旨:以雷鋒的精神為旗幟,以居民的要求為追求,以居民的鼓勵為動力,以居民的想法為做法,以居民的表情為心情。
在送溫暖的同時,張梅也感受到了社區帶給她的溫暖。“公公去世后,婆婆的精神狀態很不好。居委會發動鄰居們來家里陪婆婆聊天,讓她從絕望和痛苦中走了出來。”張梅說,這件事給了她啟發。在居委會的幫助下,她帶領6名志愿者組成了“七幫一小組”,7個人每周每天一個人為社區的空巢老人提供服務,上門陪老人聊天、散步,幫老人曬被子、收拾屋子、教老人上網。
為了可以使更多的居民都得到真正的優質服務,張梅在網上注冊了一個“80后義工社”的微信公眾號,通過微盟平臺(微信公眾職能服務平臺)展示社區公益服務項目,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社區公益服務中來;建立義工服務管理數據庫,讓更多社區公益服務組織共享公益服務資源。
“起初只是想在能力范圍內為身邊的居民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從沒想過會一直堅持做下去。通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感覺居民很認可我們的服務,大家的需求也伴隨著我們的服務在不斷地提高。”張梅告訴記者,社區居民經常會給予義工社很多建議性的幫助,讓社員們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在她看來,開展志愿服務不僅創造了社會價值,也實現了自我價值。
“志愿服務的陣地就在腳下。”張梅說,她要把志愿服務當成一輩子的事業,并把這份事業傳承下去。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服務 張梅 志愿 社區 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