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中國經濟“滯脹論”缺乏依據
物價區間合理 就業狀況穩定 增速符合實際
中國經濟“滯脹論”缺乏依據(熱點聚焦)
徐 駿作(新華社發)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3%,與上月持平,達到近20個月以來的高點。物價漲幅“摸高”、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面對這樣的情況,一些人開始擔憂中國經濟將面臨滯脹。對此,專家指出,考慮到季節性等因素的推高作用,我國目前的物價水平仍然合理,并未出現通脹。此外,從經濟現狀及歷史經驗來看,中國經濟未出現滯脹的跡象。就未來而言,中國經濟仍有很大增長潛力,所謂“滯脹論”是于理無據的。
首季物價走勢溫和
隨著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的公布,今年第一個季度的物價情況也“塵埃落定”。今年前3個月,CPI分別同比上漲1.8%、2.3%、2.3%;1-3月平均,CPI同比上漲2.1%。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指出,從同比看,3月份CPI同比漲幅與上月相同,部分分類漲幅較高,鮮菜價格同比上漲較多,漲幅達35.8%,影響CPI上漲約0.92個百分點,豬肉價格同比上漲28.4%,影響CPI上漲約0.64個百分點。
豬肉等價格的上漲對一季度物價水平影響較大。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同比來看,豬價上漲最大的沖擊體現在一季度,后續由于基數效應,豬價對CPI同比漲幅的貢獻將略有減弱,而隨著天氣轉暖,北方菜供應增多,菜價上漲壓力會逐步緩解。
“除了食品價格的影響,一季度CPI還受到了高信貸規模及假期高消費熱情的推動,此外,生產、交易等也呈現季度特點。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一季度的物價水平屬于合理范圍,整體走勢也很溫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未來在沒有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天氣、國際大宗商品也沒有大幅上揚的情況下,物價總體上將維持在相對溫和、平穩的狀態。
“滯脹概率”微乎其微
自CPI步入“2時代”以來,關于我國經濟進入滯脹的言論就時有出現。說中國經濟滯脹,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滯脹?專家指出,判斷一國經濟進入滯脹得滿足3個條件,一是物價高企,通脹水平很高;二是失業率處于高位;三是經濟低增長,停滯不前。
中國符合滯脹的條件嗎?趙錫軍表示,就中國經濟而言,當前我們的物價水平走勢溫和,近來的最高水平也只有2.3%;同時,我國當前的就業情況也很穩定,人社部數據顯示,2015年,期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失業率并不高;此外,我國經濟增速仍能維持在6.5%-7%之間,在全球也名列前茅。結合這3大宏觀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并無滯脹的情況。
而從歷史經驗來看,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指出,歷史上出現的4種滯脹類型可以概括為上世紀70年代的供給沖擊型、本世紀的國家動亂型、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崩盤型、2014年的日本稅制改革型,而中國的經濟現狀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情況。
“未來,中國經濟也不太可能出現外界擔憂的滯脹。當前我國的相關政策與措施都在著力于推動經濟增長,包括‘十三五’規劃及今年工作重點都在為經濟尋找新的增長模式與增長平臺。我們已經有了正確的理念并找到了正確方向,接下來只要我們做好落實工作,我國經濟就能實現穩定增長,社會就業及居民收入都將能保持良好狀況。”趙錫軍說。
經濟仍有向好空間
相比于擔憂滯脹,中國經濟向好變化的趨勢更值得關注。根據統計局數據,3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由降轉升,比上月上漲0.5%,是2014年1月份以來的首次上漲,此外,PPI同比降幅繼續收窄,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月縮小0.6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PPI環比由負轉正,這對于未來整個工業領域和制造業領域的運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性指標,這說明目前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在逐漸增加。
“總的來看,一季度眾多經濟數據都在呈現向好變化,有些數據的積極表現甚至超過了市場預期,這說明我國此前一系列政策正在轉化為積極的效果,同時也說明我國經濟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趙錫軍說。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全球主席柯睿尚指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將為消費與服務行業創造更多需求,僅消費一項便可能貢獻3個至4個百分點的國民經濟增長;此外,當中國的結構性改革推動西部地區的基建開發以及教育和醫療等尚未發展到位,該領域進一步發展后,將會強化中國本地經濟,并提升中國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再者,中國制造業擁有相當強大的潛力去發展智能制造,除汽車行業之外,中國在機器人、感應器和3D打印等方面也擁有眾多的發展機遇。
“為了進一步挖掘經濟潛力,未來我國還需要繼續推動資源的高效配置,并不斷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推動民營經濟等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同時,加強樹立經濟向好的信心。”趙錫軍認為,隨著國家不斷加大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力度,我國經濟還會釋放出更多的增長空間。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中國經濟 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