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關于“神童”落寞的“衡水模式”等弦外之音
湖南省華容縣人魏永康不滿2歲就被人稱為“神童”,13歲時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但神童的傳奇在他20歲那年戛然而止。2003年7月,已經讀了3年碩士研究生的魏永康被學校勸退了。他的母親曾學梅失望之下,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這么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4月8日華商報)
這是13年的事了,還有記者將其倒騰出來,“舊聞新做”的動機很清楚,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想給那些望子成龍、付出辛苦的父母們一點提醒,別當“虎爸”、“虎媽”。媒體人的這份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
的確,從一名讓天下家長羨慕嫉妒恨的“神童”,到一個幾乎成為“廢人”的“書呆子”——“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就往外跑;房間不打掃,襪子臟衣服到處亂扔”,甚至連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都渾然不知,當年的“湖南神童”魏永康,最終不得不被大學勸退,實在令人扼腕嘆惜!
“神童”悲催的人生軌跡,自然令人想到高考,想到了高產的“衡水模式”。河北衡水中學的紀律比軍營還嚴格:嚴格規定了各項動作時間,比如大廁3分鐘,小廁1分鐘。晨跑人手一本書或一張卷子,只為在停下來休整或等待之時,看課文背單詞。為了節約時間,保證上課不遲到,有男生和女生和衣而睡整整3年。對此,崔永元曾在兩會上發出呼吁,這一場景令人痛心疾首,“這樣能培養出人才來嗎?”
然而,家長也好,當地教育官員也好,他們更看好的是:“一本上線率86.6%,二本上線率99.3%,10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包攬全省文科、理科狀元,以絕對優勢摘取全省15連冠”。“人性不人性,我們做父母的最有發言權”;“外界的聒噪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高考,改變自己命運。”不知這些一門心思推著孩子躍龍門的父母,看了“神童”后來的境遇,該做何感想?
固然,從“神童”退學中挖掘新聞以引發對當下教育的反思,具有現實意義。不過,記者的報道方式值得商榷。為了突出“神童”母親的惱怒、沮喪與失望,作者這樣記述:
“我當時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學梅說,當她來到北京的中科院后,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還指著旁邊車水馬龍的道路,讓兒子去被車撞死。“這么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曾學梅咬牙切齒地罵,自此之后,她和兒子幾乎不怎么交流了。……
看到這里,我覺得不管這位母親是否真的這樣說過,作者都不該表述這樣一幕極端冷酷、幾近喪失人性的情景。鞭撻教育的積弊,呼喚人性的回歸,恰恰是本文的要旨所在,而一句“恨不得他死了才好”,給天下父母、莘莘學子乃至所有的人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到底要傳遞怎樣的價值觀呢?!
王安石寫《傷仲永》時,也采取了回訪的方式。文中寫道,七年之后,王安石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泯然眾人矣”。只用了五個字,就將原本“神童”的仲永的人生軌跡寫得一目了然,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而且,王安石在回訪中只字未提那位將“神童”兒子當作賺錢工具的父親,讀者完全可以想像,這位悔不當初的老父該是怎樣的一種窘境!
當然,這是本文的弦外之音。“神童”的落寞雖屬個案,但該反思的不僅僅是他的母親,當下的高考、高等教育以及人才評價制度都應從中反思,以人為本,革故鼎新,對“現代科舉”說不。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神童 魏永康 曾學梅 懺悔 神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