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各地紛紛叫停門診輸液 首部輸液安全專家共識將出爐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華網北京4月7日電(劉映)合理的輸液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而一次差錯也可能讓一個生命消逝,輸液安全問題一直深受關注。近段時間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叫停門診輸液。江蘇省衛計委更是要求,2016年底前,江蘇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外)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在各地叫停門診輸液的同時,提升臨床輸液安全也迫在眉睫。近日,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中華護理學會、中國醫藥包裝協會、中國藥師協會等六個組織共同編制的首部《守護針尖上的安全-中國輸液安全與防范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專家共識》)在北京定稿。據悉,該共識將于5月份發布。
過度輸液及輸液安全需引起重點關注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是世衛組織很早就提出的用藥原則。一般來說,輸液是僅對急救患者、重癥患者和不能進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給藥方式”。但在我國,長期以來,由于輸液治療能給醫院和醫生增加收入,加上不少患者治病求“速好”的心理等因素,導致輸液治療被普遍濫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限抗”政策的深入推進,在大醫院陸續取消門診輸液后,作為過度輸液的“重災區”,各地基層醫療機構的門診輸液也將逐步得到“嚴管”。
《專家共識》主要倡導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趙志剛教授表示,目前,不少患者對輸液治療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如普通發燒感冒、腹瀉、腸胃炎等常見疾病均使用輸液治療,對輸液的風險和不良反應認識不足,成為過度輸液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誤區凸顯我國過度輸液及輸液安全需引起重點關注。
根據2014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靜脈注射給藥發生不良反應(ADR)占不良反應總數的57.8%。靜脈輸液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熱原反應、局部刺激、溶血反應、水電解質紊亂、容量負荷等。輸液不良反應可發生在剛開始輸液時,也可發生在輸液過程中任何時間,有些遲發反應可在輸液結束后一段時間發生。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微粒在特定部位的疊加堆積,引起組織損傷、器官病理改變甚至死亡。趙志剛教授表示,對于長期輸液或者輸液總量大的患者來說,輸液過程中的微粒污染就會大大增加。注射的品種越多、注射的療程越長,內毒素和微粒都會成倍累加,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也會成倍增加。更需注意的是,大量微粒導致的微血管血栓、出血及肺動脈栓塞、肉芽腫等不良發應的發生是緩慢、長期的,對人體產生潛在、持久的危害。
六個組織共推《專家共識》,助力提升臨床輸液安全
據悉,初步定稿的《專家共識》共分為六部分,包括中國輸液使用現狀、輸液質量與安全評價、輸液包裝材料質量與安全性評價、各國輸液的質量與安全性評價、不合理使用輸液的危害及合理使用輸液的政策建議。“共識”全面梳理了我國輸液使用的現狀與存在主要問題,從專業的角度介紹了輸液質量與安全性問題的評價方法,介紹了國外相關輸液合理使用的指南,同時提出了綜合施治,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過度輸液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此外,《專家共識》初稿中對于目前輸液使用醫藥包材、設備也都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中國醫藥設備工程協會會長顧維軍表示,提升輸液安全要重視過程管理,對于近年來在醫藥生產領域涌現出的許多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要給予推薦建議,而落后的工藝也應建議取消,只有臨床和產業形成良性互動,才能真正提升輸液安全。
作為我國首次應用到大輸液產品中的BFS新技術,此次也被寫入《專家共識》。據了解,這是華潤雙鶴近年從國外率先引進的輸液BFS技術,其最大亮點是“吹灌封”一體化,其不溶微粒可以控制到5微米以下,大大高于國家藥典標準,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的安全性。安全的輸液產品需要科學的工藝設計、先進的設施與設備、嚴格的過程管理。直接進入人體血管的藥品,其風險遠遠高于口服、外用等途徑的藥品,高品質也需要成本的保證。“一瓶輸液的價格不及一瓶礦泉水的市場‘扭曲’,最終必將危害百姓的用藥安全。”趙志剛教授說。華潤雙鶴副總裁倪軍表示,減少或杜絕不必要的輸液,保證市場供應的輸液產品質量可靠、安全風險最低化需要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生產企業和社會大眾廣泛形成合理、安全使用輸液意識的共識,共同推動。
編輯:趙彥
關鍵詞:叫停門診輸液 首部輸液安全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