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病人欠費跑路,怎能讓醫生受過
平心而論,病人欠費跑路,讓醫生承擔責任,的確不太合適。這種“李代桃僵”的做法,寒了醫生的心,也決非防止欠費跑路的“抽薪良策”。
在這個國際醫生節,一段舊聞被翻出來,成為微信朋友圈的熱點——今年大年初一,為了搶救一名高危產婦,浙江寧波一家三甲醫院的產科醫生做了4個小時手術,保住了大人和孩子。誰想到,得救的病人在5天后突然消失,留下2萬多元欠款。辛苦了一晚上的醫生們,不得不承擔20%的扣款處罰。
平心而論,病人欠費跑路,讓醫生承擔責任,的確不太合適。大年初一,萬家團圓的時候,他們犧牲休息時間,盡心盡力挽救病人,本是一種奉獻,也體現了職業的高素養。到頭來,還要因為病人的錯誤和過失被罰款,難免讓人有種“流汗又流淚”的傷感。
更讓他們感到委屈的是,醫生的主要職責是救治病人,“死死看住”病人,防止其“偷偷溜掉”,并非他們應盡的職責。通常,三甲醫院的門急診量巨大,住院病人也很多,忙得焦頭爛額的醫生和護士,哪有精力搬把椅子堵在門口,防止病人跑路呢?
當然,作為醫院方也不無委屈。無論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都是要全成本核算的。病人欠費不辭而別,產生的手術費、器材費、醫藥費等,到頭來還得記在醫院頭上。或許,不追究個別逃費病人,可以算做了善事,可一旦產生示范效應,就難以應付了,醫院畢竟不是慈善機構。
況且,在承擔病人欠費上,醫院是不爭的“大頭”。現實中,不止是寧波的這家三甲醫院,在其他醫院,也往往有數目不菲的賬單,基本都是追款無望的“死賬”。從醫院角度看,拉著科室人員承擔,既能減少“損失”,還能增強共同防范意識,可謂一舉兩得。
只不過,這種“李代桃僵”的做法,寒了醫生的心,也決非防止欠費跑路的“抽薪良策”。病人為何欠費跑路?無非兩種可能,要么確實手頭拮據,要么惡意欠費不還。如果確屬支付有困難,就應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用專設的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予以補助,輔以民政救濟、社會慈善等。目前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如何增加注資,讓這筆救助基金真正“夠得著”。
如果屬于后者,在動用行政手段核實身份,通過訴訟等渠道追繳欠費的同時,還應加速構建醫患信用體系、全民醫療信息體系,完善有關懲戒制度。從現實情況看,大凡住院病人有醫保者,鮮有欠費跑路的情況,因為冒著個人信用損失“違約”,付出的代價太大。而在信用體系完善的西方國家,也難見此類違約“奇觀”。
退一步說,即便惡意欠費者僥幸逃脫,個人信息都已進入“黑名單庫”,直接影響下一步醫療,甚至工作和生活,誰還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歐陽晨雨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病人欠費跑路 醫院惡意欠費 醫院“黑名單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