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葫蘆島105萬日僑大遣返
抗戰全面爆發前夕,日本軍國主義為吞并中國,廣田內閣宣布,把向中國東北移民作為日本的“國策”,提出了自1937年起,用20年時間,使中國東北的日本移民總數達到100萬戶、500萬人的移民計劃。按此計劃,在抗戰中日本政府不斷向中國“移民”“開拓”。日本投降前,其在中國東北(包括內蒙古東部地區,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日僑和日本軍人就達到237.4萬人。
為了盡快將這部分日本僑俘送回國,1945年10月25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召開專門會議,并制定了《中國戰區日本官兵與僑民遣送歸國計劃》。1946年1月7日,在由中國國民黨代表張群、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美國代表馬歇爾組成的三人小組會議上,三方決定從1946年4月起,開始全面遣返滯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僑俘。1946年1月15日,中美雙方在東京舉行會談,明確了在遣送東北日本僑俘問題上,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應該分擔的責任。中國政府負責將日本僑俘集中到港灣地區,直到登上在遼寧省葫蘆島停靠的回國船只為止。美國政府負責調集日本船舶和美國海軍部分船舶,以及具體航行路線。
國共雙方以及美、蘇兩國代表就遣返日本僑俘達成相關協議后,國民政府東北行轅成立了“東北行轅日僑俘管理處”,后又更名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日僑俘管理處”,委任國民黨207師少將師長李修業為處長;在解放區,中共成立了以軍調部東北三人小組成員李敏然(李立三)為處長的“東北民主聯軍遣送日人管理處”,分別領導遣返日僑工作。
1946年4月23日,所有滯留中國東北的日本僑俘,陸續接到中國國民政府及“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日僑俘管理處”發出的“向葫蘆島港集中,統一遣返回國”的命令。1946年5月7日上午,兩艘裝載著2489名日本僑俘的美國輪船駛離葫蘆島港,拉開了大遣返的序幕。
盡管戰后經濟困難,中國人民還是調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成日僑俘遣返工作。據統計,1946年5月至8月的遣僑經費開支約1.47億元,其中,僅日僑俘伙食費開支一項就達1.25億余元;為解決日僑俘集中待遣期間的吃飯問題,東北人民不顧自己饑荒,籌集糧食上億斤;為供遣返運輸之需,政府調配火車車皮1.3萬余輛,飛機70余架次,以及大量汽車、馬車及江河渡船;沿途各火車站由地方政府提供生活用品,確保日本僑俘不受饑餓之苦。為了保證日本僑俘身體健康,在錦西設有臨時醫院,并且專設婦產科,以便發現病人和臨產孕婦能夠及時予以救護。為減少日本僑俘行程中的困難,中方規定以保持全家人同行為準則,單身日本僑俘自行結隊;由幾家人組成一個小隊,幾個小隊組成中隊,2500人編成一個大隊,每個大隊設置指揮班、通訊班,還配備醫生、護士等協勤人員。遣返者除必備的身份證和離境證明外,還要佩戴臂章和胸章,標明遣返者的姓名,所在的遣返單位,以及原來居留中國時的住址、職業等等,而且還要接受霍亂和傷寒等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注射。
1946年8月20日,解放區的日僑俘也正式開始遣返。到9月下旬,解放區日本僑俘全部遣返工作結束,共遣返日本僑俘182222人。
葫蘆島大遣返歷時半年,遣返日本僑俘計達1051047人(包括16607名日軍戰俘)。1946年11月27日,最后一艘載運日本僑俘的輪船“第一大海丸”即將離開葫蘆島港。日僑俘管理處處長李修業來到船上進行禮節性的送行。李修業告訴日僑:“我們中國人胸懷大度以德報怨,把你們妥善地遣返回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崇高美德和人道主義。日本軍閥發動侵華戰爭,不僅使中國人民深受其害,希望你們以后只帶友誼來,不要再帶刺刀來,再見吧!”李修業演講結束后,日本僑俘們彎腰低頭表示認罪,很多人痛哭失聲表示懺悔,并向中方贈送“感謝中國”的錦旗。(文/賈曉明)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葫蘆島 日僑 日本僑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