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近30年6萬多地名被廢 中國部署地名文化保護工作
為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現象,22日上午,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會議,進行工作部署。
網絡圖片
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是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見證、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托。據民政部統計,近30年來,僅伴隨基層行政區劃和建制村調整,我國就有6萬多個鄉鎮名稱和40多萬個村名稱被廢棄。同時,一些地方對地名文化的保護程度不夠,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消失,部分居民區、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橋梁等地名中甚至存在“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的情況,對地名文化傳承造成了很大損害。
對此,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表示,我國地名文化資源內涵豐富,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實施方案》部署,緊密結合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和各地區各部門實際,準確把握任務要求,抓緊組織實施。要在做好地名文化保護工作的同時,營造規范有序的地名環境,嚴格依法行政、立足傳承保護、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避免形成地名更名之風,厚植地名文化,形成地名規范管理長效機制。
據悉,此次地名保護和整治工作從2016年2月開始至2017年6月結束,分為動員部署、普查摸底、清理整改、健全制度、總結驗收五階段。其中,清理整改工作原則上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記者任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地名文化保護 地名 文化形態 文化載體 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