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好人募捐遭遇兩重天
【遭遇】好人募捐求幫助遭遇“冷熱兩重天”
2月17日,王向利帶著母親的診斷證明等資料,來到鄭州試著求助。可是,省慈善總會、省紅十字會及多家民間公益組織,并沒有相對應的助醫款項。向媒體求助時,也被告知此類求助太多。
后來,在省慈善總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王向利試著在河南慈善網上發起個人求助。據了解,該求助信息從2月17日發布,有效期至8月16日,希望籌集善款2萬元。截至3月6日18時許,已籌善款顯示為500元。
與此同時,王向利還通過其他渠道求助,他發布了微信求助帖,還通過“輕松籌”平臺發布求助信息,最后他共籌集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款3萬多元。
“相比之下,如今通過微信等求助,拼圈子,拼人緣,影響力確實大。”王向利結合自己多方求助的效果表示,河南慈善網的權威性足夠強,不過在關注度、影響力等方面,確實比當前火爆的求助平臺要弱。
【聲音】信息透明、整合資源擴大影響力
對此,河南省慈善總會工作人員表示,關注度比較小、沒有太多推廣,是當前官方慈善網站的普遍現狀。
就河南慈善網而言,有一部分相對固定的關注人群,在募捐量逐年遞增的情況下,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信息透明,每天進、出款項都有及時性公示。而開展“我要求助”,則是希望幫助更多求助者的探索性嘗試。
“慈善領域的發展趨勢,將是術業有專攻。”工作人員表示,有公募資格的慈善機構和有影響力的第三方公益平臺進行合作,整合資源,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比如,在和新浪微公益多年合作的基礎上,今年2月份,省慈善總會又通過騰訊公益,首次嘗試上線了第一個公益項目,不到30個小時,實現籌集善款的目標,比單純在網站上籌集善款的效果明顯提升。
【思考】慈善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如何合二為一?
“中國好人”王向利的求助經歷,也折射出當下很多遭遇困境的老百姓渴望得到幫助,又不知如何求助才能讓人信任、效果更好的共性問題。
慈善組織,自然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先想到的權威途徑,媒體、民間組織、微信朋友圈等等,也越來越多地被遇到燃眉之急的求助者選擇。
相比之下,自然會有反差:慈善組織的權威優勢明顯,可“吸引力”不夠;而“慈善眾籌”、通過民間組織求助等
方式,在個人救助中作用確實明顯,可是,如何讓人放心捐、讓善款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也值得思考。
今天下午(3月9日),慈善法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按照慈善法草案,求助的公民,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由慈善組織管理。
那么,慈善組織的“吸引力”在“法”的作用下能否得到扭轉或增強,值得期待。
【解釋】慈善法助力中國慈善事業發展
為什么要制定慈善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社會法室負責人郭林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慈善事業起步晚,近年來卻又被一些偽慈善、不規范慈善行為甚至打著慈善招牌進行詐騙等亂象敗壞了慈善的名聲,中國的官辦慈善事業不規范、不透明,影響了慈善的公信力,中國亟須出臺一部法律對此進行規范,促進慈善
事業的健康發展。
慈善法將把慈善事業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構建一個更加規范的環境,讓捐贈者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能夠得到尊重,讓求助的人能夠有章可循,讓欺詐行為受到懲處,不讓人們的善心受到欺騙。暢通渠道,樹立公信,讓王向利們在合法慈善機構求助不再遇冷。
編輯:阮浩冉
關鍵詞:慈善 求助 募捐 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