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如何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
張茵委員建議用稅收手段把中國制造業的“根”留住
張茵認為,這兩年陸續出現的制造業遷出,在客觀上已經影響了部分群體的就業。因此,無論從實現未來制造業強國角度,還是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角度,國家都應該在未來5到10年間, 出臺相應政策穩固現有的加工制造業去穩定經營,同時以政策優惠促進走出去的制造業回流。
張茵說,從調研情況發現,目前加工制造業集中的地區,如廣東、江蘇、上海、大連等地,部分外遷的制造業主要是業務量,除去一些關停倒閉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仍在國內咬牙堅持,雖然有部分企業將大部分業務量轉移到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但并沒有完全結束在國內的業務,就是說這些企業只要條件成熟,還會回流到國內。
如何將這些中國制造業留下來或引回來?張茵提議政府用減免稅的辦法最直接。她說,從企業的各種要素成本分析,人力、土地等成本是無法降低的,要不斷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拉動整體消費,企業不宜降低人工成本。但能夠為企業減負,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且見效快的就是政府在稅收上給予優惠。
此外,張茵還提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制造業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關系到中華民族未來,對于那些已經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要在環保上實行一票否決,稅收優惠政策只對那些依法守規企業,不搞優惠政策的終生制。
最后,張茵還建議對政府利用稅收優惠扶持企業時,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實行差別化,講政策扶持細分類別,實行精準發力。她認為,只有差別化的政策才能一針見血地解決不同層面的經濟問題。這就需政府對不同行業進行細分,對癥下藥,“因為優惠的目的就是讓制造業更加平穩度過轉型升級的過渡期,真正達到供給側改革要求的‘有質量、平穩、全面’的提升目標,實現中國制造業全面產業升級。”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兩會 張茵委員 政協委員 稅收 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