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欠發達地區更要樹立“不差錢精神”
縱覽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抓住先機并取得長足而進的地區,多是從“沒錢也能辦成事”開始的。1984年,鄧小平來到珠海,一句“珠海經濟特區好”的題詞,徹底激發了當地改革者的激情。面對著財政資金的巨大缺口,時任珠海市委書記的梁廣大拍拍胸口:“借錢,我們珠海自己來!”與之同步,深圳市借錢醞釀修建城市“大動脈”,一條貫穿鵬城的深南大道開始動工,并采用了破天荒的六車道。在第一個十年過后,深圳的GDP較之1980年增加了50倍,珠海則同比增加了17倍。兩地在總結經驗時均感嘆是“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而例證敢為天下先精神時,均把“沒錢也能辦成事”作為最有力的例證。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又面臨一輪新的發展,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來。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等“三大節點”,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每一個節點的轉換都孕育著新的機遇,若后發展欠發達地區能找準定位、走對路子,發揮好地緣、資源、特色等優勢,在節點的轉換中贏得成本、動能、速度、經驗等優勢,多重優勢疊加的乘法效應必然呈現,在短期內快速拉近與經濟社會發達地區的區域差距不是沒有可能。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大膽的改革開放、大膽的創新,并能按著中央的政策,把改革和創新落到實處。
面對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后發展欠發達地區面臨著艱巨的扶貧攻堅任務,因此在謀求發展上,更要采取“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辦法,既要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又要善于運用市場化手段自發內生地不斷“造血”,才有可能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但無論是“輸血”還是“造血”,都需要干部有“不缺錢”的精神挑戰發展中的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講,確保在謀求發展上“不缺錢”,是領導干部善用市場手段的能力,是領導干部巧抓發展機遇的智慧,是確保完成“十三五”發展目標的自信。
贏得后發展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所有的干部都需要從骨子里樹立“不差錢精神”。
編輯:秦云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不差錢 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