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清末民初交通出行:由奢侈變得大眾化
叁
輪船和火車票價分三六九等,以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
廣三、廣九等鐵路開通后,乘坐火車更是成為民眾在珠三角一帶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鐵路公司為吸引普通民眾乘坐,也定出了較為適中的票價。據《粵海關報告匯集》記載:1904年廣三鐵路的票價是——“往佛山三等車費每人一毫五仙(毫洋),往三水則五毫五仙”。一毫五仙即毫洋0.15元,折合人民幣六七元,相比于當時的收入水平,票價不貴,一般旅客尚可接受。
據1911年11月18日《光漢日報》上的交通廣告記載,廣九鐵路票價是:廣州至香港,頭等票為五元四毫(毫洋),二等票為二元七毫,三等票為一元三毫五仙。香港九龍至東莞石龍,頭等票為三元六毫(港洋),二等票為一元八毫,三等票為九毫。
當時,廣州的本位幣為毫洋,廣州交通部門是按毫洋定價的,同時代的香港交通則按港洋定價,港洋也在廣州流通。
據1912年5月6日《民生日報》上的交通廣告記載,粵漢鐵路票價是:廣州黃沙至英德連江口,頭等票為三元一毫五(毫洋),二等票為一元九毫,三等票為一元零五仙。
交通部門將火車票劃分為三等,考慮了旅客經濟承受能力和交通消費的實際狀況。不同等級的車廂和票價,提供的設施和服務有很大的區別,三等車票僅為頭等票價的1/2至1/4,旅客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相應等級的票價。票價作為身份符號,為旅客劃分了三種消費空間,也對旅客進行了身份上的“鑒別”。
民國初年,廣州開往香港、澳門、陽江、惠州等地的客輪班次較多,各類客輪由于速度、設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往同一目的地的客輪之間,票價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據1912年5月6日《民生日報》上的交通廣告記載,廣州往香港的客輪價錢分別是這樣的:當時最豪華的“香山輪”和“河南輪”,其豪華艙“餐房”票價為六元,二等艙“唐餐樓”二元,三等艙“尾樓”一元,四等艙“大艙”為三毫。
另一條“哈德安輪”,票價稍低,其豪華艙“餐房”價格為五元,二等艙“唐餐樓”一元六,三等艙“尾樓”八毫,四等艙“大艙”二毫。
最便宜的是“海通輪”、“海明輪”、“永漢輪”,它的頭等艙“餐房”票價為二元,二等艙“唐餐樓”八毫,三等艙“尾樓”五毫,四等艙“大艙”一毫半。
相對于火車,旅客對輪船旅行方式的選擇更多,由于輪船本身檔次具有較大的差距,選擇不同輪船和航班,票價上有很大區別。四種不同層次的票價相差懸殊,“餐房”與“大艙”相比,票價可以高出20倍。
此外,輪船“大艙”的票價,比三等火車票也要低4倍以上,這對于低收入階層而言,選擇坐最低等的“大艙”,可以節約一筆開支。此外,輪船提供的高級艙“餐房”,比火車頭等座位更為奢華,適合有錢的消費人群。因此,兩種交通工具各有所長,而不同的消費層次,適應消費能力不同的旅客,設計可謂人性化。
肆
報紙成為民眾獲取交通信息的重要途徑
當時,城市公共機構并沒有發布交通信息的功能,報紙成為民眾獲取有關出行信息的極為重要的途徑。早在鴉片戰爭前,澳門出版的《蜜蜂華報》就有輪船航行信息的報道。
鴉片戰爭后,1855年在香港出版的《遐邇貫珍》第一期就有汽船出發的廣告,之后,《香港船頭貨價紙》、《香港中外新報》等報刊都有船行信息的廣告。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省港之間已經有機動輪船航班,但由于當時廣州報刊較少,對航運信息報道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中外新聞七日錄》連續3期刊登了港省澳火船公司的航行日期,該公司擁有“金山”、“輝也得”、“白云”三艘機動船。航行日期為:“‘金山’火船準以禮拜二、禮拜四、禮拜六由港上省、禮拜一、禮拜三、禮拜五由省下港,俱早九點鐘開行。‘輝也得’火船準于禮拜一、禮拜三、禮拜五由港上省,禮拜二、禮拜四、禮拜六由省下港,亦以早九點開行,‘白云’火船除禮拜日不開行,每日以早八點由澳來港,下午兩點由港往澳,依期不誤”。
也就是說,在1865年,除禮拜日之外,每天都有來往于香港廣州之間的航班。
令人遺憾的是,此后出版的《中外新聞七日錄》,不再刊登輪船航行廣告。
創辦于1898年的《嶺海報》,對輪船航行信息非常注重,每期都設有《入口船頭》、《各船開行日期》專欄,詳細介紹進出廣州的輪船航班。航行于各國間的輪船主要有英、美、德等國的商船,以裝載貨物為主。而航行于國內的輪船,則多屬于洋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的一則《各船開行日期》的廣告說:“往安南、西貢火船名‘刁打剌士’,十四日開行,廣發公司;往上海火船名‘龍士’,十四日開行,禪臣洋行;往暹羅火船名‘德生’,十四日開行,華商;往星架波、孟米火船名‘加蘭地亞’,十五日開行,山打洋行……”
這則交通廣告總共列出了未來20天左右開往國內外的30個班次的輪船(當時的輪船多是客貨混裝),為商家和旅客出行提供了較為詳盡的信息。
報紙也注重火車行程方面的信息,經常在顯眼位置刊出火車開行時刻表。如《光漢日報》1911年12月5日刊登廣州至香港之間的火車時刻表:“第一次快車,上午七點十一個字鐘開行,至十二點八個字鐘到香港;第二次快車,下午二點五個字鐘開行,至七點五個字鐘到香港。”每天兩次的往返火車,使粵港之間往來較為方便。
到了民國初年,《民生日報》等報紙開設專版介紹廣州交通信息,名為《廣州交通一覽表》,包含了廣州至各地的輪船、火車往返時刻表。當時開通的粵漢、廣三、廣九、新寧、潮汕鐵路主要站點的開行時間都有詳細披露。
這類交通廣告往往占據報紙的一個版面的篇幅,盡管要收一定的廣告費用,但與一般商品廣告費用相比,較為低廉,因為其中包含有“公共利益”的成分。
編輯:陳佳
關鍵詞:清末民初 交通出行 由奢侈變得 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