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我在故宮修文物》點擊率超70萬 捧紅修復師傅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上爆紅:網絡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5,超過熱播劇《瑯琊榜》。該片共三集,講述一群“貌似普通、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人氣最高的鐘表組王津師傅,已被網友稱作“故宮男神”。有網友評價他稱:“印象中的大國工匠,應該就是這個樣子,溫暖而謙遜,執著而內斂。這樣的品質才能擔當起某個職業的脊梁。”
王津師傅在修復文物(資料圖)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電話采訪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表組修復師王津、亓昊楠。對網友的厚愛,王津認真地對記者“澄清”:超高人氣不是針對他本人的,是因為他所修的鐘表。“過去,很多人不了解深藏在故宮中的珍貴鐘表,通過這個片子,大家看到一座鐘的修復過程,當然會感到很神奇。”
花一年時間讓古鐘重變戲法
《我在故宮修文物》里出現多位修復師,分別負責修理故宮的青銅器、宮廷鐘表、陶瓷、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繡品、書畫等,鐘表既非最古老,也非最珍貴。為什么王津最紅?58歲的王津覺得,要感謝故宮鐘表精密機巧的視覺效果。有網友評論為證:“看到王老師修好的鐘表運轉時的樣子,整個人都看傻了。”
“唉,一個翅膀能動,一個翅膀動不了”,《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王津皺起眉頭,對著古鐘上的小鵝研究。王津說,宮廷鐘表一般有著復雜的機械傳動系統,代表當時世界先進機械制造水平,修復時,最難的不是恢復走時功能,而是恢復演藝功能。
片中,王津師徒修好一組(2件)銅鍍鄉村音樂水法鐘,令人印象深刻。王津告訴記者,銅鍍鄉村音樂水法鐘是乾隆皇帝所藏,鐘頂是一個“農場”,有房子、有農戶,有成群家禽、家畜及模擬流水,個個部件均能活動,構造極復雜。但剛出庫房時,這座鐘非常殘破,零件散落,“能看出,多年前有人修過,但沒成功”。
“齒輪的咬合,就是幾毫米的事兒,差一點都動不了。”修復中,每個自造零件都得和原配件吻合。為自制一個齒輪,王津需要用小細銼慢慢在齒上“找”,以求精確。“一個零件花幾天、一周做,都很正常。”
“終于都能動了”,修復工作開始8個月后的一天,看著修好的老鐘,王津舒了口氣。
王津修復過最復雜的鐘當屬2010年修復的“老人變戲法鐘”。這座古董鐘由瑞士鐘表大師路易斯·羅卡特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制造,共有七套傳動裝置,70多厘米高。鐘有多套動力系統,鐘里的戲法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可變色。運轉時,鐘頂小鳥不斷張嘴、轉身、擺動翅膀,身下圓球隨之轉動,三個圓盤也同時不斷變色轉動。為修好它,王津和專家、助手耗時一年。
月薪六七千,他很滿足
王津告訴記者,故宮庫房待修鐘表大多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大多為孤品。沒有資料,沒有零件,只能自己琢磨。
“前幾天剛修好的底座,又出問題了。那兩天屋里濕度8%,現在是45%,潮氣一大,底板有點變形。”王津說,宮廷鐘傳動系統大多一環套一環,一個環節出問題都不行,而出問題的幾率還挺大,只能一點點排查故障,“反反復復,好像永遠沒有盡頭。”
“干的時間長了,也就磨出來了。你要是坐不住,就只能改行唄。”王津說,修鐘很容易煩躁,遇到這種情況,他就出去,溜達溜達,等不煩了再回來接著干。“總比心情煩躁、修出簍子要好。”
王津估算,這些年,他修好的鐘表有300余件,“這里的很多大型鐘,大英博物館都沒有。”故宮庫存還有上千件鐘表,等著他和后幾代徒弟們慢慢琢磨。
有網友在網上提問:“我不知道這些師傅能賺多少錢。”王津向長江日報記者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在北京算不上高收入,但他很滿足,“主要還是喜歡、有興趣。看到一座破舊的鐘,能在我面前恢復活靈活現,心里特舒坦。”
“80后”徒弟善用新技術
王津和徒弟亓昊楠是中國僅有的兩位專職宮廷鐘表修復師。對跟了自己近10年的徒弟,王津說很放心。
亓昊楠35歲,10年前畢業于北方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亓昊楠告訴記者,畢業應聘時,他沒有任何鐘表修理經驗。來王津工作室參觀后,他挺感興趣,也覺得能學到一技之長,就留下了。
對枯燥、重復的修復工作,亓昊楠剛開始嫌靜,慢慢就習慣了。學了3年多,他也可以獨立修理鐘表。
亓昊楠表示,相比老一輩修復師,年青一代也有獨特優勢。他利用攝像、攝影、多媒體技術等收集修復技術,進行對比分析,形成一套更適用的修復辦法。此外,年輕修復師總能冒出新點子。亓昊楠經常通過外出考察、交流,找到一些新的材料、技術,用于修復工作更高效。在清洗零件時,他嘗試使用國外進口專業藥液,引進專業清洗機,代替傳統使用的煤油、手工清洗,效果好,又不傷手。
作為第四代故宮修復師,亓昊楠對未來有信心。“跟著師傅慢慢學,還能學不少東西。”
故宮多“網紅”
鏈接>>>
網店萌物大賣、APP上榜、修復師傅成“男神”,近年,“故宮熱”席卷網絡。
2010年,故宮博物院的網上商店開張,“故宮淘寶”僅在新浪微博粉絲已超過41萬。“朝珠耳機”、“皇帝大婚膠帶”、“頂戴花翎官帽防曬傘”、“嬤嬤針線盒”、“朕亦甚想你”折扇、“奉旨旅行行李牌”……各式“腦洞大開”的文創產品,“萌哭了”粉絲,賺足了人氣。
自2013年起,故宮博物院陸續推出APP《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韓熙載夜宴圖》,連續3年上榜App Store“中國區年度優秀APP”,其中《韓熙載夜宴圖》被評為“中國區2015年度最佳APP”。目前,故宮資信部的10人團隊聯合外包設計公司,總共做了7款APP,下載總量超過500萬次。電子日歷APP《每日故宮》,號稱要提供“一個簡單的美”,這也是7款APP里下載量最大的,超過100萬次。
2014年,故宮推出第一款少兒游戲APP《皇帝的一天》,網友們將它與故宮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一道,稱為“故宮萌物”。
2015年12月,故宮官網開始連載第一部動漫劇《故宮大冒險》,講述故宮神獸“勇斗大魔王”的故事。這部面向青少年的動漫大熱,還吸引了不少成年人,一位蘇州大學本科生轉發微博:“不知不覺玩了一小時《故宮大冒險》,故宮設計師有毒。”
2016年1月,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播出,其年輕化、生活化風格,也引來眾多網友熱捧。有粉絲專門給修復師傅王津做了短片。
編輯:陳佳
關鍵詞:《我在故宮修文物》 點擊率超70萬 捧紅修復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