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推進供給側改革需穩中求進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有關國家經濟發展施政方針和目標備受各界關注。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相關內容并指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同時強調四個堅持,即“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面對2015年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國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好,不僅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而且國際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此基礎上,面對“十三五”開局,我們當審時度勢,繼續以穩字當先,穩中求進,努力保持政策定力,在擴大有效需求的同時,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推動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首先,要有穩定的市場心理預期。過往的實踐證明,思想領域的堅定是政策有效落實和發揮更大作用的有力保障。在鞏固成果和穩步前進的關鍵時刻,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保持一致、心理預期穩定更加重要。這一階段,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刻認識當前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和現狀以及出路,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其次,要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在指導思想一致,對經濟新常態的認識一致的基礎上,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政策制定和實施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同時,兼顧加強民生保障,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控,營造穩定的社會生活環境,為經濟增長和轉型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以此確保政策目標的貫徹落實,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通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力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良好開局。
第三,要開拓穩定的外部發展空間。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仍然具有重要價值,結合當前經濟發展背景下的自貿區和“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可以充分挖掘中國內在的豐厚物質基礎,有效對接國內外市場巨大需求,還可以有效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能量,形成中國經濟的內在支撐。因而,穩步貫徹改革開放思路,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實現合作共贏,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實現內外兼修,有利于構建中國發展新空間。
總之,在“十三五”開局之年,面對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們應堅持黨的一貫領導,審時度勢,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和建設,努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供給側 兩會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