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釣魚最早并非消閑 唐代出現裝有繞線輪的釣竿

2016年02月24日 10:07 | 作者:游曉鵬 | 來源:大河報
分享到: 

引子


猴年正月初二,鄭州氣溫陡然升到近20攝氏度,釣友老趙按捺不住,把上年深秋封存的漁具拿出來檢查,“這天兒,興許能上魚了”。釣魚是個季節性活動,俗語說“九月九,魚封口”,從重陽節往后魚便極難上鉤,特別是霜降以后,蜷在水底橫七豎八如死了一般,食兒到了嘴邊也不咬,直到第二年初夏情況才會好轉。此正是釣友所謂“釣季冬歇期”。


2543413_135454008_2


QQ圖片20160224100227


QQ圖片20160224100304


40-110514144544100


點擊進入下一頁

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圖中釣者已用上了類似今天海竿的輪竿。資料圖片


但在科技發達的如今,釣季漸漸模糊,冬天并非全無釣客,老趙最終在正月初十出擊一家較早開業的“黑坑”(釣友對計時收費魚塘的稱呼)。我曾親睹冬日水底魚兒的瀕死模樣,問老趙怕不怕“空軍(釣友所謂一無所獲)”,老趙笑言,好歹也釣過五六年魚,自忖了解魚性,加上新買了一套趁手的進口短竿和浮漂,小鉤細線,配上冷天魚兒愛吃的紅蟲和進口誘魚小藥,不信魚不上鉤,“鯉魚不開口,鯽魚還能不開口”?


“當然,最關鍵的是‘毒癮’來了擋不住?!崩馅w嘿嘿一笑?!岸景a”是釣魚人的自嘲,極言作釣之癮難挨。也真應了他的自信,碰上當天晴好溫度高,不過半日,老趙在微信朋友圈里捷報連連,收獲近十斤鯽魚。


誠然,釣魚在今天,無論釣具還是釣技都非常先進,街面漁具店林立,郊區“黑坑”連塘,人滿為患,魚竿按軟硬、長短、作釣方式就有幾十種,各種餌料、誘魚的小藥更是有成百上千樣,儼然已是體量巨大的休閑產業。由此遐想,歲月悠悠,傳給今人這門游藝的古人裝備如何,又是如何挨過漫長“冬歇期”的?


手頭集了不少古代體育史專著,心知古人釣具和釣魚的智慧不簡單,冬日也并不寂寞,柳宗元不是有詩云“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嗎?孤舟獨釣也是釣。不過翻查考古資料并請教專家,古人釣魚的技巧和智慧依舊讓人意外,特別是中原一帶,早早就有大學問家熱心總結釣具、釣技,拿釣魚言志,一如今天各種釣魚論壇里分享心得的老釣友。


宋代釣魚愛好者、定居洛陽洛河之畔的著名學者邵雍,便寫有釣魚史上名篇《漁樵問答》一文:“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魚。樵者請問其方。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而魚不可得?!?/p>


此文著實讓當今釣友震撼。所謂綸,就是絲線;沉,類似鉛墜兒。至今天,基礎釣具也不過竿、線、浮漂、鉛墜、魚鉤、餌料這六般,邵老先生的文字說明,至少1000年前的釣具已經和今天大致相仿,且時人對手竿、釣具、釣技有了經驗性總結,所謂缺一樣就上不了魚。


在洛陽,記者曾專程去拜訪邵先生在洛河南岸住過的“安樂窩”——沒錯,彼處就叫這個名字,邵先生親起,并自號安樂先生,與如今釣魚人的心態煞是契合。故居之內,并無有關釣魚的任何東西,邵先生游歷天下后在此教授為生,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期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而以學問品德著稱,為時人所慕,釣魚這種偏門自然難留痕跡。


似乎有些遺憾,但出其故居北門,抬眼就是一家漁具店的霓虹燈,老板說附近釣友甚多,正穿鉤引線為顧客備置線組。時空交錯,邵老雖無實物遺下,千年之后卻有同好擇鄰而居,也是冥冥之中一件樂事。


釣魚最早并非消閑


釣魚這項活動起源很早,或許從魚進入人類食譜就開始了,遠古時釣魚絕非為了消閑,糊口當為一等大事,農耕之前漁獵一直是謀食的主要手段。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先生說,很早的時候就注意到二里頭遺址中有魚鉤的出土,“至少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了”。


最早的魚鉤為骨質,在各地新石器遺址中都有出土??脊湃藛T發現,這些魚鉤為獸骨或禽骨劈磨而成,都是直鉤或微彎鉤,兩端很鋒利,中間稍粗,磨出了系繩的溝槽,這種魚鉤,也被叫做魚卡。不難想象,彼時釣魚就是用繩子綁著這種直鉤,拋入水中等魚咬到死口兒,效率實難與今天相比,橫鉤卡在魚嘴里并不牢固,如果收繩的時候稍有不慎,魚就會脫鉤,逃之夭夭。


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約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了彎鉤,一部分魚鉤的末端甚至出現了倒刺,上鉤的魚就再難跑掉。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展廳內,就存有幾枚距今3000~5000年的帶刺骨魚鉤,雖然與今天的魚鉤還有差別,但相比無刺鉤,效率無疑已經大大提升。


有意思的是,今天很多釣友倒不樂意用帶刺鉤,因為釣上魚后取鉤麻煩,操作不當還會傷到手指。今人作釣圖的是樂,而彼時圖的就是魚,目的不同,也導致工具出現了變化。


骨質的魚鉤畢竟不夠結實,遇到“大物”,怕是會鉤毀線斷。在人類掌握冶鑄青銅的技術后,很快出現了一批青銅魚鉤,我在多家博物館的展柜中都見過,此時的魚鉤與今天在形制上已無差別。感嘆先人冶煉技術之精的同時,也有個小小疑問,青銅技術在當時可算得上是高精尖,用在釣魚這種事情上是不是有些鋪張?


其實并非如此,在洛陽二里頭和東干溝等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陶范殘片、坩堝殘片和銅渣,說明當時已有鑄銅技術,但出土的銅器種類很少,并且主要就是小件工具,比如小刀、錐、鑿、鉆和魚鉤。大的青銅禮器的鑄造,或許還要等待技術實力進一步積累,此時,鑄銅工匠工作的重心就是模仿原有的石、骨、蚌或陶器而制作青銅小件,魚鉤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自然不能缺席。況且,即使是在骨質魚鉤時代,很多魚鉤并非在河底或湖底被發現,而是住宅或墓葬中所出,并且保存得非常好,考古人員推測,可能一部分富裕階層的釣魚活動已經并非生產,而是娛樂了。奴隸主為娛樂而釣,青銅鉤自然也是用得起的。


唐朝人用上了“海竿”


說起海竿,釣友無人不曉,其為國外傳入,雖身材短小,但依靠強大的線輪和拋鉤技巧,可以把餌料拋出五十米以上,專搏深水里的大魚。但很多釣友不知,其實唐朝中國人就已經用上了“海竿”。


說到釣竿,古人多用竹子制作?!对娊洝ばl風》中說,“籊籊(tì)竹竿,以釣于淇”,豫北淇河兩岸,以竹竿作釣者想必不在少數。竹子質輕,挺直修長,富有彈性,自然是最理想的天然釣竿。遲至上世紀90年代,竹竿還是普通老百姓作釣的“主力”。不過古今不同的是,漢朝之前的釣竿比較短,例證是戰國時期銅器上刻的釣竿都不長,而到了漢代,有很多畫像石中的魚竿明顯長了不少,按圖中的比例估計有四五米,正是如今魚竿最多見的長度。


此時魚竿的竿身也出現了雕飾花紋,東漢長居洛陽的大文豪班固在《西都賦》中寫過“揄文竿,出比目”。文是紋飾,比目是比目魚,班固描繪當時皇室貴族娛游作樂,用的魚竿相當華麗,不僅講究性能,而且相當美觀,也進一步證實此情此景下釣魚的娛樂性。有意思的是,眾所周知比目魚多為海魚,西漢皇室玩海釣,沒搞錯吧?其實此文竭盡鋪排之能事,不過是說后宮之奢侈淫靡,行文夸張了些,不說距離遙遠,海釣風吹日曬的還危險,貴族們哪能吃得了這個苦。


學者們研究發現,到了唐代,釣具有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出現了裝有繞線輪的釣竿,也叫輪竿,正與今天的海竿相仿。宋、明時期的山水畫,比如《寒江獨釣圖》《漁舟讀書圖》《子陵釣圖》等都出現了輪竿的影子,令人稱奇。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漁具詩》里寫道:“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舟小。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心將潭底測,手把波之裊。何處覓奔車,平波今渺渺?!贝嗽姌O具畫面感,不難想象唐人月夜行船使用輪竿拋鉤的情景,陸龜蒙寫的就是他自己,因為這位哥號江湖散人,閑暇之時茶具、釣具幾不離身。這種輪竿在古代風行了很久,明代有位學問家叫屠隆,還在《考槃余事》中寫過“江上以蓑釣為樂事,釣用輪竿,竹用紫竹,輪不欲大,竿不宜長,但絲長則可釣也”,而清代繪畫中輪竿已經很少見,到了近代,反被國外傳入的海竿一統江湖。(游曉鵬)

編輯:陳佳

關鍵詞:釣魚最早 并非消閑 唐代出現 裝有繞線輪的釣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