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父替子應聘”是一種任性包辦
“我兒子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做財務,這是他簡歷?!?0日上午10點多,在武漢華中人才舉辦的“春風行動”招聘會上,一位頭發花白的“求職者”向招聘單位推介自己的兒子。面對招聘人員“您兒子怎么沒來”的疑問,這位父親很坦白:“他太辛苦了,還在家睡覺?!保?月21日《武漢晚報》)
“父替子應聘”
在當今社會,包辦婚姻已經不再流行,而包辦工作卻成了一種趨勢。比如,一位父親辛苦跑招聘會,替代兒子應聘工作,兒子卻在家睡大覺,顯然,這是父母包辦工作的又一個現實標本。應該說,父母關心、甚至規劃子女的工作,其本身沒有惡意。問題是,父母違背子女的意愿,并采取“全程包辦”的方式,去左右子女的自由選擇,就是一種過度干預了。而且,這種過度干預,勢必會給子女求職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子女成長和進步。
眾所周知,在國外,孩子只要滿18歲就自立,即使父母很有錢,孩子也要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而在國內,孩子從小到大始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飯怕噎著,外出怕車碰著,交友怕學壞了。更有甚者,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父母早已為孩子置好了房,聯系好了工作,準備好了存款。處在這樣優越的環境和條件下,有的孩子把父母作為“靠山”,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也有孩子比較“叛逆”,對父母包辦一切非常反感,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比如,河北一位母親,3年來10次到重慶,勸自己的兒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樣進入國企工作,端上鐵飯碗,兒子卻執意不從。這個故事背后,凸現的正是兩代人就業觀念的沖突,這種沖突下,我們看到了被異化的親情。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穩、順利地成長,希望他們的工作妥當、安全。然而,工作是一輩子的事,個人的興趣和意愿應該放在第一位,父母應多尊重子女的興趣愛好,從旁引導,不要因為過度保護而越俎代庖,更不能采取替子女應聘等“全程包辦”的方式,去干涉子女的正當選擇。帶著職業規劃,理性處理子女就業的問題,并不影響“父母之愛”的發揮,相反,很可能在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到了適合他們長期發展的選擇,切莫因過于重“包辦”,而丟失了孩子在職業發展中的可持續性、成就感和幸福感。
然而,父母替子女應聘的事件時有發生, 值得當今社會反思。職業選擇,還是讓子女自己來掌舵 。子女“被安排”過度了,也會出現很多后遺癥,甚至會引發家庭糾紛和悲劇。如果我們還繼續沿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孩子20多歲了仍然要靠父母包辦工作、生活上的許多事情,那可就真應了一名老外的那句話——“這真是中國學生的悲哀”。當然,值得反思的還有我們的教育部門,特別是高校,應適當多安排一些社會服務實踐課程及實習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和企業,以便逐步提升大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汪昌蓮)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父替子應聘” 任性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