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浙江出土7000年前蘆葦席 系中國現存最早編織品
科學迷應該都知道,《自然》雜志是世界最權威的科學雜志之一。近日,它旗下同樣很牛的期刊《科學報告》出版了最新一期,其中有篇論文,發布了一個浙江考古界的新成果——文中翻譯過來的原話是這樣的:
中美科學家鑒定了一片出土自浙江的蘆葦席,距今有大約7000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準確鑒定和測年的編織品。
這片席子,就來自大家還蠻熟悉的地方:余姚田螺山遺址。
這個遺址,小記之前已經報道過好多次,它屬于河姆渡文化體系,也就是河姆渡人住的地方,2004年開始發掘至今,已經12年了。去年剛鑒定出的茶樹根,證明河姆渡人是最早種茶樹的。
而這一次席子的鑒定成果,又刷新了我們的記憶條:測年顯示,這片席子出現于距今6645年到6775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比錢山漾遺址的絲織品遺存——也就是中國最早的絲綢遺存,還早了至少1000年以上。
換句話說,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用上席子的,又是河姆渡先民。
什么做的?
用蘆葦編的
雖然論文提到的是一片席子,實際上,2010年左右,考古隊員在遺址中發現了數十片這樣的席子。田螺山遺址發掘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告訴記者,這些席子都是在河姆渡人住的房子附近找到的,最大片的有一平方米左右,大部分和椅子上的坐墊差不多大。
回想起來,小記曾經見過這些席子。前年,孫國平帶著小記在一個坑旁蹲下,戴上一次性手套,輕輕一挑——一小塊密集的正方形物體,在爛泥里凸顯,縱橫交錯的紋路,還很明晰,這種編法,并不復雜,和現在一些席子的做法差不多。
因為田螺山遺址海拔低,而且在飽水狀態,所以席子這樣的有機質保存得比較好。那時候,孫國平就推測應該是蘆葦編的,但最準確的結果,還得通過科學鑒定。
去年下半年,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張健平帶領的團隊,開始提取樣本,用了一年左右時間,研究了席子殘片中的植硅體和細胞形態,并與中國編織技藝中常用的蘆葦、竹子、蒲草作對比,發現參數與特征都和現代蘆葦一致,證明了席子極有可能是由蘆葦莖稈編織而成。
用來干嗎?
夏天鋪地上或是當門簾
當然,我們最關心的,還是這片席子究竟用來干嘛的。
席地而坐——你的第一反應估計是這個。但小記有疑惑,古代人的便當盒——飯籃子啥的也有用蘆葦來編的啊。
張健平說,他們對席子表面附著物進行分析后,沒有發現糧食殘留,而孫國平說,席子出土時是片狀的,所以推測應該是鋪地上的席子,或者是造房子時掛的簾子。
古時候,在凳子茶幾這些坐具發明之前,人們在家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席子上度過的。
蘇東坡在《南鄉子》“自述”里,寫過一句“涼簟(diàn)碧紗廚”,夏天最熱的時候,他午覺醒來還要賴床,躺在紗帳里的清涼竹席上,讀一會兒書。
在唐宋時代,夏季在室內地板上鋪一層涼席是很流行的,但到了秋冬,就會撤掉涼席,改用毛織、絲織、棉織的地毯。
我們小時候用的最多的是竹席,現在高檔一點的,會用牛皮席,但,這也是人家清代人早就享受過的啦。
比牛皮席更奢侈的席子,我們都沒用過,就是象牙席。哪個名人用過呢?漢武帝,也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爺爺。《西京雜記》里寫道:漢武帝“以象牙為簟”。其實,他命人打造象牙席,不是自用,而是送給寵妃李夫人的。
所以,回到正題,田螺山發現的蘆葦席,可以說是以上這些席子的鼻祖了。
編輯:陳佳
關鍵詞:浙江出土7 000年前 蘆葦席 系中國現存 最早編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