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長江生態修復應從強力治污始
長江是我國的母親河,長江生態關乎后代子孫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相當長時期內,長江沿線各地更多地忙于攫取長江的資源,卻忽視了對生態的保護。如今,長江生態修復引起國家高度重視,破壞長江生態的污染問題有望得到好轉。
近年來,生態文明被提上空前高度,各地環保意識有所強化。但在巨大的經濟誘惑面前,生態往往容易成為發展的犧牲品。記者在長江流域調研發現,短視現象普遍存在——很多地方都只看到短期利益,卻無視長期發展,工業、農業甚至船舶本身的污染都讓長江不堪重負。
首先是工業污染——這是最普遍也是最難治愈的污染。不久前,記者跟隨貨船從重慶航行至江蘇揚州,深切感受到了工業污染的觸目驚心——沿江兩岸工業、企業隨處可見,許多企業生產的污水直排長江,高聳入云的煙囪排出的煙塵四處飄散,在船上都時常能聞到刺鼻的異味。
其次是農業污染。前些年,一些地方公然在水流舒緩的江段搞漁業養殖,不但造成水體流動性被阻,大量的餌料投放也讓水質變差。江中養殖只是沿江地區“竭澤而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這種行為已得到遏制,但江邊大量的化肥、農藥甚至牲畜糞便的排放等,依舊讓長江水質日益惡化。即使在上游的不少江段,也普遍存在有害物質超標的情況。
除了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船舶自身的污染也十分突出。人們經常用“千帆相競”來形容長江航運的繁忙,但很多人不知道,每一艘船舶也是一個流動的污染源。目前長江上航行的貨船,普遍缺乏污水、垃圾的收集、存放、處理設施,船員們每天吃完的剩飯剩菜都是直接倒到江里,甚至糞便也未經處理直排長江。
長江雖然具有一定的自我凈化能力,但長年累月的巨量污染排放,實在讓長江不堪重負。隨著長江水質變差,各類水中生物以及沿線群眾生活、生產將面臨生態災難。因此,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治污是第一要務。近年來,長江沿岸地方政府治理污染的投入力度可謂不小,但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因在于,碎片化的管理結構使當前環境保護和治理處置顯得原始而低效。
一方面,我國管水涉水部門眾多,而且職能嚴重交叉,權責界限模糊。“多頭治污”看似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實際往往政出多門,降低了治污效率;另一方面,長江流域復雜,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涉及十來個省市,各地政府只對自己所屬的片段流域負有管理和治理之責。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如今讓綠水青山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已經成為全國共識,長江生態修復也被提上重要日程。當務之急,是各地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治污”,在防止新污染產生的同時,對既有的污染進行逐步治理,防止長江生態進一步惡化。
不過,要想從根本上保護長江生態,還需要從源頭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打破當前的GDP思維慣性,改變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澆滅各地污染環境的沖動;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建立流域性管理機構,盡快終結各自為政、九龍治水的局面。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長江生態修復 強力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