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無聲食堂",勿以善小而不為
“食不言寢不語”,這句流傳兩千多年的古訓,在廣東中山一所學校得到了實踐。中山市紀中三鑫凱茵學校推出了“無聲食堂”,倡導就餐過程中,學生安靜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統(tǒng)一的手勢語與老師溝通,從而達到集體安靜、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導“無聲食堂”,不是說絕對的不講話,如確需溝通,要盡量做到輕聲細語,不對周圍人造成干擾。(12月24日《南方都市報》)
無論你是在國內(nèi)還是在國外,應(yīng)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有中國人用餐的地方,氛圍就熱鬧無比,這一點,沒有國內(nèi)國外、他鄉(xiāng)異鄉(xiāng)之別。此一現(xiàn)象由來已久,卻也頻遭詬病。畢竟,大聲喧嘩不是文明之舉,這個大家都知道,但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似乎什么文明、什么素質(zhì),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雖然這已經(jīng)是一種難以改變的習慣,但的確是一種不甚雅觀的陋習。無論在廟堂之高還是在江湖之遠,呼吁國人改變此等陋習的聲音屢見不鮮。
當下,在廣東中山一所學校,率先推行“無聲食堂”,要求學生安靜文明用餐,這是對文明社會的一種呼吁與引導。而且,這所學校的規(guī)定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沒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師生如確需溝通,要盡量做到輕聲細語,不能周圍人造成干擾,這同樣是對當前社會陋習的一種糾正,即你可以有你的自由,但不應(yīng)侵害到他人的權(quán)利。在安靜文明用餐是奢侈品的當下,這樣的提倡與引導彌足珍貴。
在“無聲食堂”推出的同時,也引來了一些質(zhì)疑與批評之聲。有人稱,學校這樣的做法有待商榷,畢竟孩子的天性是活潑愛動愛說話,這樣的食堂有束縛孩子天性的嫌疑;還有人稱,這是教育無能的寫照;更有人表示,這樣的方式,即便讓孩子變得更加文明了,也只會是“文明的機器人”……種種批評與質(zhì)疑的聲音不絕于耳。似乎,“無聲食堂”就是洪水猛獸,在這樣的食堂吃一頓飯,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這些說法,看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實則經(jīng)不起推敲。對文明秩序的培養(yǎng),本身就應(yīng)該從孩子抓起。孩子的確很好動,但如果從小就教育孩子“該動則動,不該動則不動”,或是“動如脫兔,靜如處子”,也未嘗不是一件功德圓滿的事情。再說了,如果從小不對孩子進行文明指引,等長大成年后,就很難改變了。畢竟,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形成,還有可塑的空間與可能,一旦慢慢長大,可塑性就會不斷減弱。
因而,筆者認為,對“無聲食堂”而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希望更多的學校、機構(gòu)、單位參與進來,讓“國人安靜地吃飯”不再是奢侈品,讓“文明用餐”成為一種現(xiàn)實可能。對文明的引導與督促,應(yīng)該是無處不在的。而從孩子教育起,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有一天,外國人對國人的印象,不再是一片喧嘩,而是文雅安靜的。這,也是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龍敏飛)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廣東中山“無聲食堂” 文明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