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學生募捐算成績,折射扭曲的愛心觀和教育觀
“捐款是自愿的,但這么說感覺變了味。”12月16日中午,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小志(化名)說,攝像課陳老師要求轉發一封求助信,籌款救助一位大三學姐。這本是一件好事,但之后的一段話,讓一些學生心里不舒服。在小志提供的聊天截圖中,陳老師稱,捐款截圖由學習委員統計,雖不是課程內容,但會根據各位同學的愛心成績作為成績的綜合考量。(12月17日瀟湘晨報)
何為募捐?募捐是指以慈善為目的的募集捐款或捐物。“慈”是指長輩對晚輩的愛,“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互助。慈善事業是人們在沒有外壓力的情況下自愿地奉獻愛心與援助的行為和從事扶弱濟貧的一種社會事業。因此,慈善也有其原則性,并非毫無底線的強制性行為,慈善募捐遵循的是自覺、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則。
強迫學生捐款,無疑失去了愛心本該有的意義,讓本該自愿的行為變了味道,折射的是扭曲的愛心觀,尤其是學校老師將捐款與成績聯系在一起,更是折射扭曲的教育觀。長此以往,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在令人堪憂,學生難免會樹立起“只要錢能解決的事情都不叫事兒的錯誤”價值觀。慈善事業是富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因此,緩解慈善尷尬,讓“愛心”和“教育”回歸本元,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
創新愛心教育的方式,是為了讓愛灑滿人間。但是強迫學生捐款的愛心教育,倍受人們爭議。且不說,學生塊兒八毛的微薄捐款對救助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或貧困兒童來說,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單單從“逼捐”給家長是施壓的過程中,給學生心理帶來的壓力以及錯誤價值觀導向,就讓慈善變了味道,愛心教育失去了應有的意義。愛心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首先應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家長與學校攜手,一起為孩子搭建愛的平臺,從小讓孩子講愛心,懂得感恩,用善良的真心愛他人、愛自己、愛社會。
傳遞愛心的方式并非只有捐款一種,給予關心和愛護,力所能及的給予幫助也同樣是一種愛心。高等教育代表著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最高境界,若高等教育都不能以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中國教育何談進步,社會何談發展?因此,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心靈成長才是育人成才的真諦。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學生募捐算成績 愛心觀 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