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民營圖書館奔波在公益的路上
連續10多天了,在北京地鐵馬泉營站附近開三輪載客的小趙,發現近期坐他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奔的還都是同一個地方——1公里外的紅廠設計創意產業園,一打聽才知道人們是去那兒的圖書館看書的。“高曉松怎么在我們村開了個圖書館?”小趙不解,又問:“我們能去看書嗎?”
開放一新的雜·書館
對這個問題,雜·書館館長、音樂人高曉松的回答明確而帶有詩意,書館為公益性圖書館,對社會各界人士免費開放。“有這么一個雜·書館,未來弄成一個小書院,能夠教教徒弟,大家吟詩作畫、討論文史,做知識分子該做的事情,這就是‘詩和遠方’。”從11月27日書館開業至今,每天都有100多人光顧,往往周一剛開始,這周末500人的預約量就已報滿。在全國大部分民營公益圖書館尚不能“溫飽”的情況下,知識分子的情懷能否抵得住柴米油鹽的現實也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
人家不信我們要做公益
3000平方米的面積,近百萬冊藏書,舒適寬大的沙發,充滿年代感的木質閣樓,品茗論道的茶室,還有被網友特別點贊的水果和茶水服務……很難想象,這都是免費的。
這些立在書架上年代不一,甚至稍顯破舊的藏書既有個人收藏,也有通過拍賣會及網絡交易平臺收集而來。“收藏這些書花了20多年的時間,即便再有錢,也無法復制另一個雜·書館了。”雜·書館業務副館長和先生說,“跟產業園物業負責人說我們要建公益圖書館時,人家都不信,以為我們打著公益的幌子搞經營。后來我們對廠房做了加固,陸續又有100輛卡車的書和1000多個書架搬進來時,他才相信。”也許是被這一義舉所打動,這位負責人還讓出1000多平方米的面積給書館免費使用,這才有了現在寬敞明亮的新書館。
“這兒的房租是北京市中心的1/5,但每年仍需100多萬元。”和先生透露,“籌備過程中,也有幾次覺得幾乎要干不下去了,我們拿出這么多書,花這么多精力做一件事,最終會有多少人受益?”
這句話同樣道出了全國2萬多家民營圖書館人曾經的心里話。與雜·書館相比,在相距六七公里的朝陽區草場地村,“80后”北漂女孩毛菊的草場地圖書室則顯得“寒磣”了點兒,7平方米的面積塞滿了書。即便這樣,每天下午5點,這里仍是孩子們放學后最喜歡來的地方,小小的圖書室像是這城中村的一盞明燈,照進了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們的夢想。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這里仍需要更大的場地、更多的書、更穩定的志愿者。
為一紙證明奔波一年多
“你們是媒體,我其實很希望你們不要在報道中刻意去‘誘導’別人開圖書館,因為太難、太苦了。”北京昌平圣學圖書館館長徐繼新感慨。12月11日,因為腿上的毛病加上視力下降,經不住妻子施鍇亦的百般勸說,拖了半年的徐繼新總算同意住院治療。然而為了不影響讀者借閱,妻子并沒多少時間在醫院陪他,而是常常需要回去打理圖書館。
圣學圖書館于1999年成立,一開就是16年。開始幾年日子艱難,后來慢慢有了名氣。這期間,北京出臺了《北京市圖書館條例》,明確表示“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興辦圖書館或者以捐贈資金、文獻信息資料、設備等形式資助圖書館事業發展”。如此,老徐便琢磨要取得一個官方認可的身份,光明正大地搞些活動以壯大人氣。經人提醒,從2012年底開始,他便在北京市昌平區民政局和昌平區文化委員會之間奔波,只為了獲得一張“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此前區里沒有民營圖書館辦這個證的先例,民政局和文化部門在法律層面各有依據。民政局依據的是國務院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而文化部對圖書館的設立則有專門要求,我只有滿足要求,才能拿著文化部門的紅頭文件去民政局登記。這一折騰,到2013年11月28日才批下這個證來。”老徐回憶。
可不成想,“身份”有了,煩惱也來了。除了每年要接受政府部門的審計,每個月要上交各種報表,參加各種會議,年底要做總結,最明顯的是花錢的項目也多了起來。“每年審計要交2000元,每個月要雇會計做賬花200元,還有少許的稅要交。”老徐的賬本算得明白,“又到年底了,這年開頭時覺得全年七八萬元也就夠了,可一算15萬元又出去了。”
情懷落地需各方努力
在雜·書館,七八萬元卻只是書館預算一年買水果的錢。據悉,包括前期的房租、水電、裝修等費用在內,雜·書館已投入近500萬元,全年的人員工資從原計劃的100萬元漲到現在的200萬元,且工作人員數量仍舊無法滿足龐大的工作量,原本從事圖書錄入的人員不得不去負責接待,甚至周末的時候,全員都要來加班。
盡管如此,談及開館以來的現狀,和先生還是很欣慰,有的讀者連著幾天都會過來,有的人研究的領域超出了他的想象,而且有時候周邊的百姓也會過來看書。一些北大、人大等院校的教授和文化學者紛紛過來捧場,有的表示可以幫忙錄入西文圖書,有的說要來做志愿者。學者于丹表態:“如果需要活動策劃,隨叫隨到。”這些都讓人感受到了前行的力量。“我們很多藏書是獨一無二的,很希望能跟文化部門對話和溝通,通過資源互補,實現更大的文化效益。”和先生期冀著,“我們的定位,是要將書館打造成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研究和交流的陣地,讓全世界的漢學家都來這里查找資料、開展交流。”
徐繼新則表示,自己的圖書館盛不下全世界那么大的夢想,但不管再苦再難,他都會堅持下去,希望有一天民營公益圖書館的發展不再是憑借一己之力死扛死守,而能形成一種上有保障、下有需求的文化制度。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民營圖書館 公益 高曉松 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