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宋銘文塔磚與國保太平塔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塊北宋崇寧年間的文字磚,筆者近來發現此磚其實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潛山縣的太平塔有關,試寫小文予以介紹。
這件文字磚長46.5厘米,寬19厘米,厚6.5厘米,中間有一長21厘米、寬7厘米的印槽,槽內有五列82字楷書陽文:“舒州懷寧縣太平里太平寺地,居住三寶女弟子臣媡曹氏大娘,謹發虔心,拾塔磚伍伯口入寺。追薦亡父世名元寶、亡母親康氏六娘、兒孫楊世名仁王,兒孫等乞保旦生凈杜者。崇寧三年四月日,女弟子曹氏拾。”從磚文內容可知這是一塊北宋崇寧三年(1104)佛門信眾曹氏為舒州太平寺所拾的塔磚,雖經歷900多年的滄桑,依然保存非常完好,字跡清晰可辨,這為“國保”太平塔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史料佐證。
北宋時期,舒州懷寧縣的范圍包括今天的安慶市區、懷寧縣、潛山縣以及岳西縣的東部鄉鎮,北宋的懷寧縣治在今天潛山縣縣城附近,元代才析分為懷寧、潛山兩縣。因此磚文所說“舒州懷寧縣太平里太平寺”實在今潛山縣,這從地方志記載上也可找到多處依據。如康熙十四年《潛山縣志》記載:“太平寺,在清朝鄉,縣北三里太平山,有塔,塔前有真武殿,塔后有玉皇閣,有石華表,塔旁為寺,舒州太平慧勤佛鑒禪師道場,晉咸和創,明洪武重修。”明天順《直隸安慶郡志》也記載:“太平興國寺,在治北三里。晉咸和元年童師菩薩創。丙午年僧德教重建。”
如今,潛山縣城北三里的太平寺雖已不存,但太平塔仍在,塔為七層樓閣式磚塔,塔身呈正八邊形,高43米。1994—1995年文物部門對太平塔進行了維修,并在地宮清理過程中出土了石函、鐵函、青花瓷瓶(明中期)、水晶念珠、舍利子、題銘磚等。其中兩塊題銘磚都記載了此塔為“童師寶塔”,紹興二十四年(1154)遇火災,紹興二十九年在舊塔基上重造“童師妙濟真覺大師寶塔”并“迎童師像、舍利入塔安奉”。
太平塔題銘磚與地方志中都提到了“童師”或“童師菩薩”,那么“童師”是誰呢?南宋《輿地紀勝》中有一條記載:“舒州童師,文殊化身也,東晉咸和中隱于同安郡,常有僧往五臺禮文殊,道遇僧問之,答云:‘文殊即今在同安,與群兒戲者是也。”不過《輿地紀勝》又記載:“真悟大師,相以晉咸和人,今有真身塔在城北太平興國寺,紹興二十四年火焚其塔,而真身不動。”后一條記載與太平塔題銘磚所說紹興二十四年塔遭火災的說法完全相同,或許真悟大師與童師菩薩本為一人,太平塔正是他的舍利塔。
《直隸安慶郡志》和《潛山縣志》都說太平寺為東晉咸和年間創,但從太平塔的形制看應為宋代磚塔,或許東晉有寺無塔,或原塔已毀,宋代重建新塔。那么,這座宋代新塔的建造時間應該就與本文開篇介紹的這塊北宋崇寧三年銘文塔磚有關,這位“女弟子曹氏”拾塔磚“伍伯(佰)”塊捐助寺院修塔。無獨有偶,筆者在查找太平塔相關資料時,看到有文章介紹:潛山縣文物部門早在1978年就在該縣野寨公社發現過一塊與此文字內容完全一樣、尺寸也幾乎相同的塔磚,文中還說桐城博物館也收藏有一塊。這說明北宋崇寧三年建造太平塔時的確燒造了不少塔磚,而且質量上乘,歷經近千年的流散,還能有多塊保存完好,實為幸事。
2013年,潛山縣太平塔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又在進行塔身維護,希望這座千年古塔歷久彌新,持久綻放它的風采。
編輯:陳佳
關鍵詞:北宋銘文塔磚 國保太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