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一場盛大的文化PARTY
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石渠寶笈》特展最后一天,我和愛人排了人生中最長的一次隊伍:11個小時。最后看到我最希望看到的《清明上河圖》原件,卻只有3分鐘。
盡管是最后一天,觀眾的熱情卻剛剛達到高潮,面對“此處距離觀看展覽需排隊6個小時,請謹慎選擇”的提示牌,并沒有人知難而退。
據報道,前幾天有觀眾是專程從廣西“打飛機”來的,從機場直接來排隊,看完展覽直奔機場。
故宮藏《清明上河圖》(局部)
6個小時過去了,隊伍離展覽廳大門依然遙遠。改革開放以來,很少遇到這么長時間的排隊機會了。與年輕一代相比,老同志們顯示出了高超的“排隊技巧”:幾個人互相配合,從找到共同的聊天話題、互相借用馬扎發展到吃飯、去洗手間,再發展為互相提供關于展覽的書面材料以至于互相輪著去其他宮殿看故宮的常設展覽。
移動互聯網使排隊不再無聊。與老一代相比,年輕一代不再鐘情于手捧一本現場賣的《紫禁城》雜志或者《〈清明上河圖〉的故事》之類的厚書惡補一下展覽知識,“低頭族”更多的是在網上瀏覽“微故宮”里提供的展覽的專業講解和背景知識介紹。因此,盡管他們昨天還不知道《清明上河圖》是哪朝哪代的作品,并且只是在排隊時才聽說《石渠寶笈》是一本清皇室收藏書畫目錄,但等他們在進入展室的時候,依然可以快速而準確地找到那只遇險的船只,說出“這個場景預示了北宋繁榮表面下的隱憂”和“某某店面招牌與史書中的記載完全一致。說明《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寫實主義作品”這類專家口中才有的專業判斷。
等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混熟了之后,聊完了家長里短,話題最后自然落到了如何避免這場可以用“漫長”來形容的“排隊”上。
有人建議增加展覽時間或者間隔:為什么相隔10年才展出一次?既然大家有熱情、愿意看,那就一年一展或者全國巡展呀,人民的寶貝就應該讓人民看個夠!而不是養在深宮人不識。
有人建議利用現代手段加大展出力度:請專家上電視、在網上講,出圖書、畫冊、光盤,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全民藝術修養,減少用“追星心態”來“追”國寶。加強藝術修養不是僅靠看《清明上河圖》原件那3分鐘就能提高的。
也有人建議提高知識門檻,將專家觀眾和一般觀眾分流:一般觀眾花3分鐘看原件也看不出“門道”來,因此也就不用“起哄”看原件了,可以看復制品、看電視片,比看原件清楚多了,而且一般觀眾的收獲會更大,而且不用費時排隊,也不會擠占專業觀眾的看展時間。
回想10年前,《清明上河圖》也曾經公開展出,但那時人們似乎并沒有今天這種熱情,不用說3分鐘,當時看3個小時恐怕也沒人管你(只要你身體能堅持下來)。為什么?一是當時的資訊還不像今天這么發達,來看的大都只是“專業”觀眾,一般來“開眼”的觀眾并不多。二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也不像今天對藝術品這么“看得上眼”,對文化的需求還不像今天這么強烈。
套用一句老同志的話說就是:我們的根本目的不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嗎?物質需求現在基本滿足了,人民提出文化需求,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即使付出排隊11小時看3分鐘的代價,也值!
感謝故宮博物院利用建院90周年的契機,利用今天這么發達的資訊傳播渠道,激發出全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形成了這次全民“文化盛宴”“文化PARTY”,文化終于重新走進了社會生活的中心舞臺。
愛人第一個贊同我的觀點。她在當天的微信朋友圈中寫道:排隊11個小時,看展覽2個小時,看《清明上河圖》原件3分鐘,盡管累得腰酸腿痛,但心理感覺還是一個字:值!
編輯:陳佳
關鍵詞:《石渠寶笈》特展 《清明上河圖》 盛大的文化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