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何水法:抱華追夢的藝術理想
“花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聯系的,花因人的欣賞而美麗。”對于藝術家來說,“花看我、我看花,物我兩忘。”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花癡”何水法一生鐘情于花草,自詡為“花間豪士”。他癡迷于花之自然精神,常說:“每朵花在每個時間點的形態是不一樣的。坐在花前,你能清楚地感到花綻放瞬間的特別聲音,也能默默地‘聽’到花的香味……這也就是說,所謂‘聽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想,花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作為一名藝術家,要寫出一花一草的生命之氣。”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花鳥畫藝術家何水法做客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欄目,講述了他大寫意花鳥畫背后的動人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何水法做客人民政協網
畫出時代的精神
何水法雖年近古稀,仍壯心不已。9月25日,“抱華追夢——何水法花鳥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作為其個人第三次進京的大展,此次展覽特別呈現了何水法多幅大寫意新作,且多數為首次面世。
“這次展覽主要展示的是我70歲以前的創作,是我最新作品的集中呈現,其中有兩幅最大的牡丹。”何水法介紹新展時說到:“經過十年的磨練,我想,我在藝術上已經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神似。”正因如此,此次展覽中既有大氣磅礴的鴻篇巨制,也有婉約細膩的沒骨小品,韻味雋永的精妙筆墨,仿佛一首交響詩,抒寫著他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其感知時代的氣象。
“抱華追夢”——擁抱鮮花、擁抱中華、追尋夢想——這亦是何水法的追求。“藝術家要更好地融入社會,畫出時代的精神,寫出自己的感悟,更好地表達出胸中的中國夢”。何水法在其藝術創作中,以其獨特的“何氏”風格,磅礴的氣勢,盎然的生機,有聲有色地引領著當代大寫意花鳥畫的時代風向標。“熱愛和認真很重要,要有滿腔的熱情去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自己去感悟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弘揚中國的文化故事。”這也成為何水法一直堅持的創作理念。
“抱華追夢——何水法花鳥畫展” 展覽現場
何水法一生以花為美,以花入畫,而在中國花鳥畫中,又精于牡丹,牡丹是他快樂的源泉之一。“牡丹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題材,從兩宋元明清到近現代,許多花鳥畫大家都畫過牡丹。”何水法談到,“我很親近牡丹,70年代畫了大量的牡丹寫生稿。為了畫好牡丹,我去過12次菏澤,也多次去過洛陽,甚至,我現在的抱華樓美術館里,也種了100多株各類品種的牡丹。”談到牡丹,何水法十分動情,“我把牡丹看做我的老朋友,時刻惦記著牡丹開得好不好,也時不時去菏澤、去洛陽,就像看望我的老朋友一樣。”何水法說:“花看我,我看花,物我兩忘。我把所有花兒都當成朋友,例如,杭州的花在哪兒、哪兒的花是最好的,我都清清楚楚。”
從題材而言,何水法對牡丹的喜愛并不是唯一的。除了牡丹,他也畫了荷花、梅蘭竹菊,芙蓉、水仙花等傳統花卉題材,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國外的花卉也不斷被引進來,何水法開始接觸到很多外來花卉,開始用中國畫的筆墨繪制國外花草,展現異國風情。
20世紀90年代,何水法畫了大量的異國花卉,《鳳凰花》 、《輕逗一片》 、《芳溪春色》 、《土耳其所見》、 《馬塞馬拉所見》 、《花氣上天香作云》 、《鳶尾》、 《跳舞蘭》等作品,均為他訪游他國的自然風物所見,這些出自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植物、花卉,在何水法筆下體現出中國畫筆墨的原創性,雖為點、線、墨、色的運用,卻見出奇瑰與新穎的創意;而對鮮見的異國花卉,既無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又無當代人的作品可參照,這也成為何水法花鳥畫在題材方面的重要創新。
寫出一花一草的生命之氣
在何水法看來,中國的藝術是心的藝術,中國畫是心畫,中國畫山水要心中有丘壑,要對一花一草了如指掌,下筆才有神。寫生是畫家與花的對話,要時刻關注身邊的一花一草,不斷地去看和研究。
何水法對寫生是認真和執著的。為畫梨花跑三千里的路,為尋找杭州郊外的鳶尾花幾經周折,在43度高溫下到西湖斷橋邊上畫荷花。
“荷花越熱開得越好,尤其在陽光下,映日荷花別樣紅,畫家要把一花一草最美的時候畫下來。”何水法對花卉特別敏感,一時一刻都不放過寫生。日本的蝴蝶蘭,肯尼亞的紅石榴,因在臺灣花蓮看到一種很漂亮的黃色花朵,失之交臂而終身遺憾。
天然真色-布袋蘭
“花鳥畫家要時刻關注花卉,不斷地去看,你才會對花熟悉。”何水法談到花鳥畫創作時說道:“畫家的心情也會影響你對花卉的感受,花與人之間是有情感聯系的,花因人欣賞而美麗。每一種花都是懂感情的,都有自己的花言花語,就看你是否真心地去與其交流。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對花的感受會不一樣,會不斷升華。花在每個時間點的形態是不一樣的,花開的瞬間既能聽到聲音,也能聽到香味,花開的時候聽香是一種很美妙的事。花草是活的,要寫出一花一草的生命之氣。”“花癡”何水法鐘情于花草,正如其曾言:“我畫畫只是在尋找自然中最柔軟最脆弱卻時時努力綻放生命之美的事物,可能這就是你們眼里我與其他畫家不同的地方。”
中國畫追求氣韻生動,要反復磨練,水到渠成,抑揚頓挫,把胸中感悟經過思索寫出。“雨境是虛無的表現,很渾厚,西湖的景色虛無縹緲,或顯或明,一年四季的感悟全在心中,這個過程要靠自己長期的積累。”何水法表示,花鳥畫的創作需要長期積累和積淀,“筆墨技法主要靠勤練,感受很重要,要以形取神,神需要藝術修養的積淀,筆墨的積淀,對一花一草精神的理解。書畫俱老,很多年輕的時候沒有體會到的東西,現在慢慢都體會到了,功夫到了,感悟和思想境界不一樣,當然休養也要到位。發現美也很重要,發現美才能追求美,發現荷花盛開之美和凋零之美。”
創新對于畫家來說是必然
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何水法認為創新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傳承是文脈,傳統是不斷在創新中發展的,在發展中創新。兩宋的宮廷畫慢慢發展到文人畫,從豪放到簡約。“藝術的東西一定要做到隨機應變,而不是墨守成規。作品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地方,要敢于不一樣,怎么想,怎么畫,這是很自然的過程。”何水法認為創新對于畫家來說是必然的:“藝術不能自我滿足,藝術家的追求應是無限的,畫家要不斷研究和總結,在原有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傳承和開拓中國優秀文化。”
嫣然香到夢魂中
“變靠思想,要有一種改革的思想,思想上要考慮到和別人不一樣,要有激情。筆墨當隨時代,什么樣的時代畫什么樣的畫,必須與時代緊密相連,創作出新時代的花鳥畫。同時,需要多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境界提高以后畫才能夠提高。”何水法認為,緊跟時代精神是當代花鳥畫創新的重要方面,“畫家也要有一種對藝術的敬畏之情,從題材和表現形式上創作出群眾更喜聞樂見的作品,這是藝術家的責任。”何水法的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時代審美的共性,追求充滿朝氣、正氣、大氣以及在畫面上體現健康向上、和煦陽光的心態,這是他對于時代精神的理解。他的畫筆墨酣暢淋漓、勁健大氣,用色絢爛但不俗氣,色墨交融,表現出一種蓬勃的朝氣與盎然的生氣。他自覺以當代文化語境為背景,兼融中西藝術之優長,在兩者嫁接中,互為借鑒與吸收,乃至有所發現,自成情懷與格局。
《富春山居圖》背后的履職故事
作為政協委員,何水法每年都會提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提案。例如提出青少年美育教育刻不容緩、呼吁館藏場所開放國寶真跡、傳統文化教育熏陶要從娃娃抓起、設立傳統書畫終身教育機構、讓精品美術扎根在“縣城”等,其中《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展出是最讓何水法感到驕傲和自豪的。
2010年,距離《富春山居圖》1350年問世恰好11個甲子、660周年,何水法認為讓兩段畫作“團圓”的時機到了。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何水法提交了《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的提案,得到諸多文藝界人士響應。會議閉幕后,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中外記者會上回答臺灣記者的提問時,深情談起了《富春山居圖》。在溫總理關懷和兩岸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2011年《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在臺北故宮隆重舉行,何水法的夙愿得以實現。
風動紅衣白露秋-荷花
何水法的《富春山居圖》情懷早已有之,他將自己的“抱華樓——何水法美術館”建在杭州富陽受降鎮,這里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里曾描繪過的廟山腳下。簡潔的幾何形體造型、利落的外立面、拱形的連廊、金字塔式的玻璃天窗——這幢充滿中國畫情趣的小樓,天人合一,成為杭州一處著名人文景觀,并于2009年與央視新樓、“鳥巢”一起入選了在比利時舉辦的歐羅巴利亞“心造——中國當代建筑前沿展”,圓了何水法心中多年的“筑畫”之夢。
開館三年,美術館引進了十幾個國家的展覽,通過文化交流,得到了海外藝術家的一些共鳴,并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建立了何水法美術館的分館。“藝術無國界,藝術需要交流,優秀的中國文化需要走出去。近幾年政府很重視文化交流,政府交流是主流,主流是必須的,但是民間的交流也很重要,它更靈活,更專業化。”何水法本人也參加了很多對外國際文化交流,在西班牙、烏克蘭、意大利等多國舉辦了自己的花鳥畫展覽,希望讓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能夠走出去,而且能夠走進他們的上層社會;同時,也引進了不少國外優秀的藝術作品。傳承中華文脈,踐行藝術創新,這是何水法的文化愿景,抱華樓的中外文化交流使其感到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藝術沒有疆域,是人類的共同財產。”近年來何水法一直致力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實踐,希望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當中發揮獨特影響力,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付裕 陳佳)
編輯:陳佳
關鍵詞:何水法 抱華追夢 藝術理想 委員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