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施一公背后的三名“85后”同樣值得關注
記者9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施一公已正式獲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此前,在回應擔任副校長后如何平衡科研和行政工作時,施一公曾表示,“我有一個對自己的承諾,過去我已經挺忙了,但教學和科研是不會丟掉的。”(《新京報》9月15日)
中國不缺大學校長,缺的是能拿諾獎的科學家。施一公團隊,剛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被譽為“諾獎級成果”。美國杜克大學藥理學院一位講席教授認為,“這項成就,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在這種背景下,傳出施一公將出任清華副校長的消息,坊間的擔憂多過祝福。
擔憂主要集中于三點,一是施一公升任副校長后,還有沒有時間搞科研;二是還有沒有時間教學;三是會不會利用行政資源實現贏者通吃。此外,或可關注的是,施一公還能否保持當初的銳氣和赤子之心。回國創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時,他曾直言:我國科研經費的分配是利益當先,而不是事業當先。
這些擔憂并非無緣無故,揆諸現實,能找到諸多例證。施一公已表示做行政工作和教學科研兩不誤,他稱自己每年在清華要教約100節課,“這是雷打不動的,無論是不是副校長,我相信我的課一節不會減,只會增加。”這種堅持,值得尊敬。
2008年施一公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去年12月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行政事務在身似乎并未影響科研和教學——他帶領的研究團隊撰寫出有“諾獎級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被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表,就是在這期間完成的。
除了施一公之外,不能不提的是科研團隊里的三名85后。這一“諾獎級成果”并非施一公獨立完成,而是由一個年輕團隊合作完成,據清華大學新聞網介紹,兩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閆創業博士,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萬蕊雪。3人中,年齡最大的閆創業今年30歲,而杭婧和萬蕊雪則分別是26歲和25歲,真是后生可畏。
施一公笑稱:“三位學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主要的作用就是領導團隊討論問題,學生有時候開玩笑說我就是個打醬油的。”這是謙虛,也是調侃,但三名年輕人確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科研路,不平坦,需要膽大、心細,需要傳幫帶,需要潛心靜氣,也需要堅守,“不拋棄,不放棄”。萬蕊雪說,“實驗虐我千萬遍,我待實驗如初戀”。
據報道,當論文發表后,施一公稱,在迄今25年的科研生涯中,還是第一次因為自己的某項科研成果如此興奮。20年前,施一公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時,也是20多歲的年輕人。當一批高智商又能沉潛下去的年輕人熱愛科研,不斷拿出科研成果時,值得為之點贊。
關注施一公升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關注他如何平衡行政工作和科研,更要關注站在他身后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就是希望,也讓我們對中國科研的未來更有信心。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施一公 清華大學副校長 “85后” 諾獎級成果 生命科學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