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長江之腎”洞庭湖遭遇水危機:治理如何跑贏污染?
肆意投肥,“魚米之鄉”不堪污染重負
人口稠密、資源有限使湖區居民多年來只能“靠水吃水”,從當年大規模“圍湖造田”,到改革開放后湖區農民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再到生豬、水產養殖業無序擴張,一系列無計劃無節制的開發嚴重破壞了洞庭湖的生態平衡,也造成了今天的環境困局。
地方經濟要發展,湖區群眾要增收,生態環境要保護,在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之下,洞庭湖區面臨著兩難選擇。2007年以來,湖南省對洞庭湖區造紙行業開展強力整治,關停了一大批“散、小、差”企業,但保留下來的企業產能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水排放總量依然不小。
湖南省人大環資委環境監督處處長劉帥認為,時至今日,湖區許多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沖動仍難以遏制,來自長三角、珠三角和省內長株潭地區污染轉移現象頻頻發生,一些地區新興的產業園區也成為污染“重災區”。如岳陽市云溪區,僅化工企業就有上百家,區內松陽湖已成為湖區一個污染極為嚴重的“毒瘤”,周邊百姓意見很大。
洞庭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李利強認為,洞庭湖水污染正逐漸由量變向質變轉化。近年來工業污染對洞庭湖水質影響有所減輕,但農業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響卻在持續增加。前些年造紙企業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對洞庭湖總體影響不大;而農業特別是養殖業無序擴張以及大量生活污水直排,污染范圍更廣,治理難度更大,影響也更深遠。
《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次深入湖區調研,目睹了養殖業帶來的嚴重污染。在洞庭湖區的臨澧縣柏枝鄉的一家大型養豬場外側,記者看到廠區內棕黑色污水正源源不斷傾入廠區外的池塘內,池中淤積大量黑色污染物,陽光照射下污泥散發刺鼻惡臭,一里路外聞之都令人作嘔。仔細查看后,記者發現池塘周邊若干溝渠與外界水系相連,污水隨之流出,最后匯入澧水進入洞庭湖。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自從豬場建成后,村民賴以生存的水庫里的水受到重度污染,地下水也無法飲用,用水庫水灌溉的米顏色發黑,一捏粉碎。
類似的規?;i場在洞庭湖區比比皆是。記者從岳陽、益陽、常德的畜牧水產部門了解到,洞庭湖區周邊密布著20多個養豬大縣,沿湖三市規模以上(年出欄500頭)養豬場均有1500家左右,規模以下的更是數量驚人。
據湖區多地環保部門介紹,近年來養殖業污染占群眾投訴量的40%至50%。在岳陽市一個生豬養殖大鎮,居民打井下去,幾十米都還有豬尿豬糞味。在益陽市南縣一些養殖業大鎮,地下水氨氮超過國家標準100多倍。
生豬調出大縣岳陽縣畜牧水產局副局長王麒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個年存欄600頭的養豬場為例,每天污水要排放70到150噸,那么一個萬頭豬場,排污量相當于2.5萬人的排污量。由此推算,湖區養殖業的排污總量遠超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和。
除生豬養殖外,湖區水產養殖污染形勢同樣嚴峻。在湖區,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養殖水面,僅常德市養殖水面就達150萬畝。為追求產量,上世紀80年代起,湖區養殖戶們就采取向水體投肥的養殖模式,近年來愈演愈烈,高峰時每畝水面的年投肥量達到接近500公斤,大量氨氮超標的廢水最終流入洞庭湖。
此外,不少漁民信奉“有病治病,沒病防病”,養殖濫用藥品現象在湖區普遍存在,其危害遠勝于一般性污染。由于現有的污水處理廠不能處理抗生素等藥品,它們進入飲用水源后,極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力保“一湖清水”,治理如何跑贏污染?
在采訪中,不少湖區居民感嘆,洞庭湖最大優勢是水,現在最大的問題也是水。以長遠的眼光看,要保住“一湖清水”,必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污染與治理之間的矛盾。
目前,湖區地下水開采過度,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舊水廠水源銳減甚至枯竭,無法正常運行,農村的搖把子井更是大量廢棄。為防地下水枯竭,必須從加大水源補給、提高地表水水質的根子入手應對水危機。
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建議,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建設一批有利于改善洞庭湖水生態的重大水利工程。如從湖北石首和公安縣境內長江段引水入湖工程,沿湖周邊河湖疏浚工程等,以改善洞庭入湖出湖水量水質狀況,恢復和提升其污染消納能力。
多位水利專家表示,2011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建設一批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政策,對于切實改善湖區民生水利、緩解飲水燃眉之急意義重大,相關市州已制定多個實施規劃,應抓緊配套政策資金予以落實。
此外,湖區還要克服片面追求GDP、短期經濟效益的發展理念,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后發趕超”。嚴格按照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原則把好新上建設及產業項目關。應對各地規劃及上報的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再進行一次梳理,剔除對湖區生態可能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項目。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長期以來,湖區生態優勢并沒有得到發充分發揮,湖區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現代物流、環境保護等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后,傳統發展思路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制約。
一些帶來巨大污染的傳統產業也亟待改造升級。如湖區養殖業要走出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關鍵還是要在發展模式上進行突破,走綠色發展之路,重新打造“洞庭魚米香”生態品牌。
實際上,湖區一些企業已在探索生態養殖模式。湖南省大湖股份珊泊湖分公司總經理趙德華介紹,該公司近年來采用生態養殖的方式,既減少了投肥量,又提高了魚肉品質。
2014年,《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國務院批復,標志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湖區對此普遍感到振奮。“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不能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劉帥說,“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要以生態的方式去發展經濟,探索的方向錯了,就會誤失良機。”
“規劃立足保障生態安全、水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等,為洞庭湖區提供了一個全新定位,明確了洞庭湖的治水模式由側重防洪保安向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綜合治理轉變。”湖南省政協委員、洞庭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李躍龍表示,在水環境持續惡化的背景下,洞庭湖區只有盡快實現由被動治理到主動防護的轉變,才能在治理與污染的賽跑中勝出。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洞庭湖 水危機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