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信訪改革喜中帶憂:一些干部“一句話把人趕到北京”
原標題:聚焦信訪改革兩年:一些干部“一句話把人趕到北京”
“您的事情,已經不屬于這里了。按照中央最新要求,您可以選擇訴訟、復議等渠道。”日前,記者來到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剛進門就看到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給上訪群眾做耐心的解釋工作。仔細打聽,這位工作人員還是一名律師,旨在運用“第三方”的身份,更好地與上訪群眾交流溝通。
變化來自于近兩年來的信訪制度改革,特別是根據涉法涉訴信訪改革要求,要明確實施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為此,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專門開設了訪前法律工作室,并以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聘請律師前來對每位來訪群眾提供法律服務。經過律師的訪前甄別后,屬于信訪部門受理范圍的,轉由接訪人員接談、受理和轉辦;不屬于的,律師則會進行法律解釋,并引導群眾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律程序處理問題,實現了來訪事項的依法分流。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的變化,只是全國信訪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信訪制度改革。兩年來,全國范圍內的信訪改革邁出了堅實步伐。
日前,全國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交流推進會在廣東深圳舉行。與會人士紛紛表示,信訪制度改革喜中見憂,仍需重點突破。
信訪不是啥都能裝的筐
●已有25個中央部委出臺或基本形成“清單”,劃定信訪部門權責界限
丁某1982年從哈爾濱停薪留職后,便來深圳再就業了,可退休時發現因工作調動手續不全,無法領取退休金。為此,他到處反映自己的問題。深圳市福田區信訪局受理丁某的案件后,一邊派人赴哈爾濱調查,一邊又聘請律師分析案情,在確定屬于涉訴案件后便引導其到法院,并成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了問題。
一段時期以來,信訪工作權責不清,被人戲稱為“信訪是個筐,啥都往里裝”。有法律專家認為,司法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過去以信訪這種行政方式來處理涉法涉訴問題,既造成矛盾糾紛無法在制度上被終結,更容易讓老百姓形成“信訪不信法”的思維,對老百姓的法律意識、整個國家的司法權威會帶來負面影響。
有鑒于此,本輪信訪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頭戲就是“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2013年1月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將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作為當年重點工作之一,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也由此啟動。改革就是要厘清信訪工作的邊界,把不適合用信訪解決、不屬于信訪范疇的事項“請出去”,同時把信訪的分內事好好管起來。這就需要明確劃定信訪部門權責界限。目前,中央37個部委中已有25個出臺或基本形成清單,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等5個部委已出臺規范性文件。地方信訪立法方面也取得突破,《廣東省信訪條例》去年頒布實施,山東、河北等省信訪立法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非訪”問題誰來解決?
●出于“怕事”的心理而不敢積極作為,造成信訪與公安在職能上的“錯位”
“信訪部門不直接解決信訪問題,只是推動信訪問題解決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會上,一位在國家信訪局長期從事信訪接待的工作人員說,“信訪要回歸法治軌道,就要先給自己定好位,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把責任落實到有權處理信訪問題的部門,通過對其通報和考核來推動信訪問題的解決。”
一位地方信訪局長表示,信訪改革的不易有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在于一旦深入下去,“就會改到別人家里去”。
記者了解到,從當前信訪形勢看,突出問題仍然比較集中,城鄉建設、勞動社保、國土資源、農村農業等問題仍然能夠占信訪總量的60%以上。而在這些問題的反映渠道上,“非訪”是會上各地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
“非訪”是指非正常上訪,信訪人往往采取蓄意的、過激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訪、鬧訪、纏訪、越級上訪等形態出現,影響黨政機關辦公秩序,損害社會秩序。與會人士認為,信訪部門的職能范圍僅限于處理通過合法方式表達的合理訴求,但“非訪”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信訪”,而是涉嫌破壞社會秩序的極端行為,信訪部門既無權限、也無能力解決,理應由當地公安部門出面處理。對此,無論是治安管理法、信訪條例或是公安部出臺的文件,都要求對于涉嫌違法的非訪行為予以處理。
然而據記者了解,有一些政府部門出于“怕事”的心理而不敢積極作為。有觀點認為,這種現象造成了信訪與公安在職能上的“錯位”:明明是非訪涉嫌治安問題,但事實上卻讓信訪局長出面解決,結果即使問題在短期內得到了平息,但從長遠看卻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社會心理提供了滋生土壤。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表示:“對各種社會矛盾、各方面的訴求認真梳理分析,嚴格區分不同情況,既要依法按政策解決和化解,又要防止以鬧求決,以訪謀利等現象發生。”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信訪改革 喜中帶憂 “一句話把人趕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