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湖南種糧大縣困局調查:別人吃飯,我們貼錢
標題:推動糧食生產靠“行政強壓”已難以為繼
種糧大縣困局:“別人吃飯,我們貼錢”
若局面不改,未來幾年內糧食生產恐出“大問題”
連續多年的糧食增產并未沖淡產糧大縣的憂慮。《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走訪湖南湘鄉市、桃江縣、桃源縣三個種糧大縣(市)發現,當前糧食主產區普遍面臨著財政緊張、種糧刺激效應遞減、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等困境。產糧大縣(市)分管糧食生產的負責人表示,當前過度依賴“行政強壓”推動糧食生產的模式已難以為繼,產糧大縣(區)普遍缺乏內生動力,一些地方之所以還保留著“產糧大縣”的牌子,僅僅是出自一種“榮譽感”。這種局面如不改變,未來幾年內糧食生產可能會出“大問題”。
“別人吃飯,我們貼錢”
湘鄉市、桃江縣和桃源縣是湖南三個著名的糧食主產縣(市),記者在這三個縣調查時,從當地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到各個與農業相關的部門,都不約而同地向記者大倒苦水:與主抓糧食付出的大量人力財力以及失去的各種發展機會相比,產糧大縣所獲得的回報太少。這讓單純依靠行政強壓的地方政府失去了動力。
湘鄉市是湘潭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已連續五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湘鄉市財政局副局長賀伏梅向記者介紹:“每年中央給我們產糧大縣轉移支付獎勵資金在2900萬左右,但2014年湘鄉本級財政另外還投入了4644萬與糧食生產直接有關的資金,今年則達到了6414萬,基本上每年增幅在15%左右。如果算上水利等間接投入,湘鄉本級財政每年用于糧食生產的資金超過1億元。”
“糧食主銷區大量發展工業,而主產縣則因為抓糧食失去了太多發展機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別人吃飯,我們貼錢。’”一位受訪副縣長這樣感慨。為了穩住糧食面積和產量,這些產糧大縣每年一到春耕、“雙搶”時節,就會出現田里的干部比農民還多的景象。政府不僅要多次發文敦促各鄉鎮落實任務,甚至一些干部還要把農民拋荒不愿種的地流轉過來自己種。“如果把投入糧食生產的錢集中起來搞一兩個工業企業,最多三年時間就賺回來了。”
“說實話我們并不愿意搞糧食,但又不想‘產糧大縣’這塊牌子倒掉。”桃江縣副縣長李暢和直言,“桃江既不是生態大縣,也不是扶貧大縣,只能保‘產糧大縣’這塊牌子。我們的想法是寄希望于今后的政策調整,如果國家以后對產糧大縣的轉移支付或獎勵大幅提高,那時如果我們丟了這塊牌,就太劃不來了。”
據了解,近幾年來,桃江縣農民拋荒和“雙改單”(雙季水稻改種一季水稻)的現象十分普遍,地方政府只能通過行政強壓的手段來保面積保產量。桃江縣農業局局長劉伯約介紹,糧食生產在桃江縣對鄉鎮的績效考核中占2分,比重很大。而且縣里規定,糧食生產任務必須百分之百保證完成,哪怕完成99%,也只能計0分。“此外,所有涉農項目的考核都要與其掛鉤,一項完不成所有都不及格。”劉伯約說。
劉伯約認為,采取“行政強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前桃江的糧食生產形勢嚴峻,除了比較效益過低外,還面臨以下壓力:一是高質量的耕地不斷減少,占補平衡補充的耕地難以達到要求。二是經濟作物迅速擴張。從益陽市到桃江縣的省道兩邊,幾乎都種滿了水果和苗木。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去年全縣有四分之一的糧田因為遭受洪澇災害而被淹沒。
為增產不惜犧牲地力及糧食質量
“產糧靠大縣、大縣靠大戶”,種糧大戶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增強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將來也主要得靠種糧大戶。但由于多年來“以量為綱”的主導思想和成本持續上升帶來的增產壓力,種糧大戶們不得不通過過量使用農業投入品來維持高產。
不少種糧大戶告訴記者,近年來種糧成本上升的幅度遠高于糧價上升的幅度,只能通過提高單產來穩定收益,雖然明知會對耕地地力及糧食質量產生不良影響,但化肥農藥仍是越用越多。以除草劑為例,有種糧大戶告訴記者,現在一些從國外進口的除草劑除草效果雖然很好,但毒性很大,以至于都不敢在地里隨意放養家禽。而為了保持除草效果,劑量更是越用越大。
“(除草劑)頭年每畝20克就能解決問題,第二年就得50克,第三年70克,第四、五年就得換個牌子才管用。有時用多了,我們自己都感到害怕。”一位種糧大戶告訴記者,有些人甚至采用一些“偏方”,通過為成熟稻谷噴灑劇毒農藥,來縮短糧食晾曬時間,減少損耗。
湖南省稻谷產量常年占全國總產的14%左右,但人均耕地只有0.8畝,且耕地質量呈下降趨勢。目前,湖南省高產田1800萬畝左右,而中產田和低產田分別超過2700萬畝和1000萬畝,兩者比利接近三分之二。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湖南省土壤酸化明顯加快,耕地土壤pH值由上世紀80年代的6.5下降到目前的6.0。稻田耕層普遍變淺,由上世紀80年代的16.5厘米減少到目前的13厘米左右。近年來,全省農用化肥施用量維持在850萬噸左右,農藥使用量超過12萬噸,農用地膜使用量達到8萬噸,而主要作物對氮磷鉀等化肥的當季利用率分別只有30%、25.9%和36.7%,農藥利用率也只有30%左右。
湖南省農委一位官員介紹稱,許多糧食主產縣的農田由于基礎設施老化,排水條件差,大量稻田采取簡單的板田或冬泡過冬,失去了周年規律性的土壤干濕交替過程,稻田潛育、次生潛育逐年加劇,目前全省潛育化稻田面積接近850萬畝。耕地嚴重退化導致土壤基礎地力不斷下降,土壤更加“吃肥、吃工、吃水”。增加產量,要靠更多的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和灌溉用水,長此以往農業可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
今年3月,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曾表示,從今年起湖南省將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農藥減量控害,并加大低毒生物農藥補貼示范推廣實施力度。同時鼓勵和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低毒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力爭實現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湖南種糧大縣 困局 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