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許巧珍: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21年墊40多萬元成“月光書記”
83歲的韋仁娣談起許巧珍,眼淚縱橫。“沒有她,我可能十幾年前就撒下10來歲的孫女,活不下去了。”
2004年至2005年,韋仁娣的三位親人相繼離去,絕望的她起了輕生念頭,被居民及時發現。“后來我才知道,許書記看出我精神狀態有問題,便安排鄰居留心我想不開。”韋仁娣說,“她后來鼓勵我,我們是共產黨員,千難萬難擺在眼前,也要挺過去。”
“為了給孫女掙學費,我曾一夜包一百斤粽子,書記幫我銷;長期勞累導致心臟不好,書記囑咐鄰居不定期探望。”韋仁娣說,就連孫女生日自己常忙忘了,許書記卻每年備上一份禮。
21年來,但凡社區居民遇到困難,許巧珍總是登門拜訪,無論寒暑,時間長了變成了社區里的“大字典”“百事通”和“活地圖”。每家每戶大病小災的,困難家庭有需求,她總會備上一份禮。
21年來,連同所有社區補貼和獎金,許巧珍已墊付40多萬元。親友帶來的禮物常常前門進后門出。“社區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我條件好些多出點力是應該的。”許巧珍說。
然而,記者在許巧珍住了幾十年的房子里看見,為了節省開支,一個澡盆用了20多年,一張床睡了40多年,梳妝用品還是嫁妝……
育道德講堂之花成“創新書記”
走進東頭村社區深處,有一個綠蔭蔽天的紫藤架,架下有一條長廊,路面上鋪的鵝卵石,居民常在這聊天。
東頭村有老年人近1000。為了豐富居民尤其是老人的生活,許巧珍在紫藤架下搞起了民情議事會。她發現,在“家長里短”中,贊美聲多了。
許巧珍決定讓大家公開講。在“道德故事會”上,一個老婆婆上臺夸起了自家媳婦,另一位婆婆說:“我家媳婦也好,能不能講?”
就這樣,“道德故事”從“婆婆夸媳婦”,到“我有一個好鄰居”,再到“誰不說咱社區好”。為了讓道德講堂更加貼近生活,許巧珍又將社區為老人慶金婚、送新兵入伍納入到道德講堂中來。
為了發現身邊的美好,促進鄰里和諧,許巧珍多次組織居民搞活動增進交流。去年重陽節,組織100多人集體出行,許巧珍忙里忙外;她還組織表演隊、腰鼓隊,讓大家在各種交流中發現好人好事,再去道德故事會上介紹。
這種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得到常州市委宣傳部推廣。許巧珍的創新之舉不僅試在鐘樓,成于常州,還走向了全國。(據新華社南京7月19日電)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許巧珍 捧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