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合理用藥合理用藥
中藥別總是趁熱喝
“藥熬好了,趕快趁熱喝吧!”這是許多人喝中藥的經驗。但并非所有中藥都要熱服,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對于服中藥,中醫有句古語,叫做“陽病熱服,陰病涼服”。因此,涼服與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一般,患有“陽病”的患者多表現出熱證,會表現為周身發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陰病”多表現為寒證,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最后,在中藥方劑中,有個小竅門就是,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多數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區別的,不過,為謹慎起見,患者最好在開完藥后,具體再問一下中醫師相關的服用方法,以防出現偏差。(徐成文)
編輯:趙彥
關鍵詞:口服湯劑 溫度有講究 溫服 熱服 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