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農工黨安徽省委會建議
讓“3元”營養餐真正起到營養改善作用
原標題:讓“3元”營養餐真正起到營養改善作用
農工黨安徽省委會婦女工作委員副主任、農工黨合肥市委副主委林莉反映:國家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選擇困難地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試點工作。中央財政按照試點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人每天3元,在校時間每年200天的標準給予補助,用于學生的營養改善。但是想要做好營養改善計劃,讓“3元錢”真正起到作用,遠遠不是一頓課間加餐、一頓“免費午餐”或“營養加菜”那么簡單。其背后還面臨食堂建設、工人工資、運輸費用、食品安全監管等多項群眾“看不見”的經濟開支和“人力精力開支”,盡管省、市和各試點縣采取多種方式解決保障資金、嚴格監管體系,但這個關系到農村孩子體質和未來的民生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大、食堂供餐模式資金缺口大、企業供餐品種單一等具體問題。主要問題有:
1. 補貼標準低,食堂供餐和課間加餐品種較單一
眾所周知,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上漲,下撥的每天3元的營養補助隨著物價的持續上漲,其購買力持續下降,不能保證學生營養供應的穩定性。
由于運輸保存和3元錢的成本控制等因素制約,營養餐配餐的方案所能實施的空間仍相對有限。企業供餐模式難以做到品種短時間內不斷更新,很多學校是一學期品種更換一次。考慮食品質量安全和運輸問題,很多企業供餐多會選擇耐保存、好運輸的雞蛋、面包等品種,學生天天吃、有情緒,部分學生趁老師不注意就把面包、牛奶等丟進垃圾桶。媒體曾經報道過外省某地學生用營養餐中的牛奶打水仗的案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對課間餐單一的抵觸情緒。
2. 普惠的營養改善計劃給營養過剩孩子造成“負擔”
一方面3元補助對于困難地區困難學生營養改善標準較低,另一方面,對于部分試點地區營養過剩學生來說,“受益”成了“受罪”。特別是企業供應課間加餐形式,提供的面包、糕點等食品有很強的飽腹感,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吃完課間加餐造成中午不好好吃飯,部分學生家長對課件營養餐產生煩感,一些營養過剩的孩子家長主動要求取消營養課間營養餐。
3. 課間餐給相關部門及學校教師帶來很大“壓力”
中央財政補貼每個學生的每天3元,地方政府為了落實中央的惠民政策,從確定營養改善方式到食品、原材料的采購、供貨、運輸、保存,再到學生用餐方方面面的監督、管理,無論是試點地區各相關部門、還是學校教師,都付出了大量財力、物力和精力。為了保證每個學生吃完課間餐不浪費,金寨縣很多學校教師采取“嚴看死守”的辦法。從驗收、儲存、分發到看著學生吃完,再到食用之后的垃圾回收,老師全程參與,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甚至要幫忙打開包裝袋,牽扯了大量精力。
4. 食堂運轉經費缺口巨大,影響食堂供餐模式的推廣
與其他供餐模式相比,學校食堂供餐便于管理,食品安全相對可控,是較為有效的供餐模式。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明確要求,各地應以學校食堂供餐為主,在一定過渡期內,逐步以學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為了推廣食堂供餐模式,2012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校食堂建設工作的通知》(教財【2012】5號)文,明確規定:為有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專門安排補助資金,重點支持國家試點地區學校食堂建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困難地區學校食堂建設按照5:5的比例給予獎勵支持。中央財政已經通過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下達了2011年和2012年食堂建設資金,并提前下達了2013年預算指標。安徽省在2013年初,為了配合中央政策,在各試點縣規劃資金額基礎上追加10%的資金用于食堂建設配套設施設備,以確保建成的食堂能夠及時投入使用。在《轉發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校食堂建設工作的通知》(皖教財【2013】1號)文中,規定各試點縣要保證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在項目建設完成后,能夠滿足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的要求。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農工黨 營養 食堂 學生 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