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自己給自己送終全球恐懼,莫讓城市淪為“無緣社會”
原標題:人民日報域外聽風:莫讓城市淪為“無緣社會”
與社會再次關聯,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人心要先暖和起來
有組圖片,最近在國外的網絡上傳播廣泛:發型師周末走上街頭免費為流浪漢剪發,清潔工打扮成超級英雄給兒童醫院的孩子打氣,老人鏟雪發病、救護人員送完老人之后回來幫助掃雪……這些畫面,讓不同國家身居大城市的人們都感到了溫暖。有外國網友留言稱,真想馬上走出去找個人擁抱。
現如今,城市生活條件日益便利,一個人生活并不是難事。人們習慣了孤獨,甚至享受著孤獨,但城市的溫度卻低了。“無緣社會”的概念由此而生。這個聽起來有些古怪的詞匯,出自日本NHK電視臺的一檔電視紀錄片。該節目聚焦城市中的特定群體:沒有要好的朋友,家庭關系疏離,沒有固定工作,與家鄉也很少聯系。他們活著卻無人關注,死了連尸體都沒人認領,甚至姓名也不為人知。很多人因為害怕“無緣死”,在生前就簽約“直送火葬”。“剛出生時那么惹人疼愛,最后送終時卻只剩下自己”,火葬場工作人員的一句話,令人心酸。
一定程度上講,“無緣社會”是城市化帶來的“副作用”。每個城市都在標榜生活便利、發展迅速,但沒有意識到同時也帶來疏離和孤獨。人們的相互隔絕,主要源于城市化帶來的新的人際關系模式。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英國獨居人口數量,在1997年到2007年間增加一倍,占總人口數的12%。很多人為了尋求更好的工作或教育機會而離鄉背井,而老社區和諸如工人俱樂部等社交場所的消失,也使很多人失去了社交機會,日益邊緣。此外,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讓人們足不出戶地解決日常所需的同時,也使城市中的人們交往更少。
目前,“無緣社會”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隱憂。如何變“無緣”為“有緣”,讓城市人再次同社會產生關聯?拍攝“無緣社會”紀錄片的記者最后走訪了位于日本和歌山縣白濱鎮的非營利組織。這個組織專門收留“無緣”人群,讓他們過上集體生活,重新找到生活的歸屬感。他們中的不少人最終鼓起勇氣,重拾與生活的關聯,再次融入社會。
“無緣社會”中新型人際關系的成因很多,很重要的一項恐怕是個人主義的發展。正如英國《衛報》2013年的一篇文章所說,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模式中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導致了人們的孤立狀態。這種狀態正席卷全球,傳統家庭為中心的文化開始土崩瓦解,從而讓幸福和安全要另找地方安放。而重拾與社會的關聯,實際上是一種再次獲得幸福度和安全感的過程。美國學者曾對5000人進行了超過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通過與家庭成員、朋友和鄰居的聯系,幸福感可以得到迅速傳播。
小時候,城市比現在有“溫度”。早上出門,路上碰見的熟人會互問吃了沒有;晚上回家,鄰居奶奶會送來菜團子。放了學,小孩們成群結隊地跑去跳皮筋踢毽子;周末起個大早,跟媽媽在菜市場與小販討價還價。那個時候,“城市”這個概念更溫暖、更緊密。其實,與社會再次關聯,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人心要先暖和起來。無論“有緣”還是“無緣”,我們都該主動伸出雙手,主動創立關聯。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7日 05 版)
編輯:水靈
關鍵詞:城市 全球 關聯 無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