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社區篩查 慢病防治需要范本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率呈現快速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每年兩會都有全國政協委員對慢性病防治積極建言,其中,如何加強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的合作,從而實現慢性病“篩查在社區,治療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防治模式是委員建言的重點。日前,由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聯合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成立的中國首家鼾癥篩查中心的正式運營,可謂給委員建言提供了一個可供現實操作的范本。——編者
患者:鼾癥篩查無需再住院
掛號,抵押證件,領取專用的鼾癥監測儀,在工作人員的輔導下學習使用事項,然后回家等待晚上的睡眠監測。在天津水上公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鼾癥篩查網點,律師許志(化名)僅僅用了15分鐘時間,就完成了需要在三甲醫院至少一天才能完成的事兒。
早在幾年前,許志就去醫院接受過睡眠質量監測,被醫生告知患上了輕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即鼾癥),肥胖可能是導致他呼吸暫停的主要原因。也是在這次住院接受睡眠監測期間,許志了解到打鼾不容小視,它還可能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嚴重慢性疾病的發生。
在醫生建議下,許志開始積極健身減肥,取得了不錯效果,睡眠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近半年來,因為療效明顯且工作繁忙,許志逐漸放松了對身材的保持,體重一路飆升,“震耳欲聾”的呼嚕聲又重新“奪回陣地”。并且,呼嚕聲還帶來了伙伴高血壓,讓許志經常感覺疲憊、困倦。
許志也打算再去醫院篩查一次鼾癥,但去醫院需要提前準備很多事項,還要在醫院住上一晚,這會給他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所以,雖然有就醫打算,最終并未成行。
水上公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鼾癥篩查網點的成立,解決了他的困擾。一方面,他的家就在社區醫院附近;另一方面,該篩查網點無需住院,只需要從網點領取(或購買)腕表式鼾癥監測儀,在家監測整晚(4小時以上)動態血氧狀況,就可以準確得知自己的睡眠狀況。不僅如此,因為該款監測儀是國內首款醫療級可穿戴智能設備,測試人員還可以通過手機APP直接下載自己的血氧飽和度數據,從而獲悉自己病癥的嚴重程度。
醫生:社區應成為慢病篩查主力
“衛計委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確診的慢病患者已經超過2.6億人,至少半數慢病患者沒有得到及時合理診治,因慢病死亡占我國居民總死亡的構成已經上升至85%。因此,國內首家鼾癥篩查中心的正式落地,或許可以成為醫療機構探索慢病防治的范本。”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魯宏華主任告訴記者,慢病病人是目前醫療費用的主要消耗者,他們用掉了近80%的醫療費用,如何有效防治慢病成為我國醫療問題的重中之重,這需要充分發揮社區(基層)醫院的作用。
“以睡眠問題為例,不管是失眠還是鼾癥,其治療都需要周期,即使療效明顯,也需要長時間跟蹤觀察隨訪,這樣的要求在三甲醫院很難完全滿足。比如鼾癥篩查,一個病人至少要在醫院住上一個晚上,一般還需要單獨的病房,這就導致醫院的科室受眾面比較窄,且對病房等資源要求較高。如果病人已經做過前期篩查,只在三甲醫院接受治療,康復期再回到社區,跟蹤隨訪的事情也交給社區醫院去做,這不僅能夠提高社區醫院醫療資源的使用率,還能減輕三甲醫院的負擔,從而將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最大化利用,更主要的是為患者就醫帶來便利。”
據記者了解,病人之所以不愿去社區醫院就醫,主要還是對社區醫院的醫療能力不太認可。即使在社區醫院檢查出健康問題,要去三甲醫院繼續治療還需要逐級轉診,給患者帶來很多不便,這也是患者不管檢查還是治療都首選三甲醫院的重要原因。
但在水上公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篩查中心的工作人員不但得到了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的專家指導和培訓,專家們還隨時掌控并規范篩查中心的監測。那些經過監測需要到中心醫院去治療的患者,可以直接轉診到中心醫院。在治療之后,則可以再回到社區通過鼾癥監測儀的配合,長期跟蹤治療效果。并且,成立三甲醫院的篩查中心,還可以提高社區醫院的知名度和服務能力,因而這種合作模式也受到社區醫院的認可和歡迎。
延伸
移動可穿戴設備:健康檢查和干預不能脫節
開發這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級鼾癥監測儀的,是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公司創始人張丹認為,可穿戴設備不能僅停留在“遠程”或簡單的“監測”,還需要和醫院無縫合作,并作為傳統醫療的合適補充來發展。
“近幾年移動醫療市場風生水起,各種移動可穿戴設備也遍地開花,甚至有業內人士直呼移動醫療市場的風靡將顛覆傳統醫療。但幾乎所有的移動可穿戴設備又都走進了高大上的‘孤立’道路,暫且不要說其提供的數據準確性如何,僅從服務的方面來說,幾乎只能提供測量這種單項服務,但患者需要的是‘檢查-治療-康復’這樣一個閉環式服務體系。所以目前,多數移動可穿戴設備還不能解決檢查和干預相脫節的問題,這也是單品類移動可穿戴設備市場占有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張丹表示。
對于移動醫療顛覆傳統醫療的論道,張丹也不予贊同。她認為,醫學本身是一門很嚴謹的學科,醫生們在醫院臨床上的經驗和能力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也不可能被某種或某些儀器簡單地超越。“儀器只是醫生診療的輔助和延伸,讓醫生的診斷更便捷、更準確,而不是去顛覆。”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醫療級可穿戴設備應用于社區初篩和臨床監測已成大勢所趨。比如鼾癥判斷,血氧飽和度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被人們定期監測是很普遍的,這就可以有效預防危險發生。如果出現缺氧狀況,第一時間做出補氧決策,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作隱患。不過在國內,這一情況還沒有得到重視,甚至還是一個空白,橙意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張丹笑言。
而通過醫療級可穿戴設備與社區家庭建立溝通,不僅可以解決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分布不均等問題,還可以真正實現“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在張丹看來,橙意這種進入醫院并延伸至社區的商業模式,可能是醫療級可穿戴市場的應用“模板”,而在國家的慢性病防治方面,也是可復制的模式和理念。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社區篩查 慢病 防治 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