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留住歷史根脈 傳承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紀實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隋笑飛、吳晶晶、周瑋)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
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
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所關注、所思考。
福建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河北正定古城、黑龍江哈爾濱731遺址群、首都城市規劃……無論是對有關報告的批示,還是到地方考察調研,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并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在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文物工作者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偉大民族精神。
保護文物使命神圣: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
它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細菌戰遺址群,然而,經過70余年的風雨侵蝕、凍融破壞等,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731遺址群部分舊址破損嚴重,甚至被挪為他用。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份反映該遺址群破損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應加強修護工作”。
731遺址群修復工作立刻被提上日程:731遺址群核心區改造工作開始實施,731部隊罪證陳列館本部大樓修繕及展覽提升工程正式啟動,陳列館新館開工建設,史料搜集和文物征集逐步開展……
文物,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文物保護,也始終牽動著總書記的心。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時,針對一些文物保護措施不力,習近平就嚴肅批評有關負責同志:“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關心福建三明市萬壽巖遺址的搶救和保護,更是至今仍讓很多人記憶深刻。
當地86歲的王月明老人告訴記者:“當年的事情仍歷歷在目。習總書記對文物價值的深刻認識,對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讓我們特別感動,也特別受鼓舞。”
曾經,福建發現最早的有人類活動的地點是三明市清流狐貍洞,距今八千至一萬年。然而,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一經發現,就把福建古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
但15年前,萬壽巖遺址卻一度面臨挖掘機和炸藥包的威脅。
王月明等一些當地老人先后寫了呼吁書、緊急報告向有關部門報送。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對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在批示中強調,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批示深刻具體,感情溢于言表。
如今,該遺址正在變身成為集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傳播、閩臺文化淵源研究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
“習總書記對文物保護作的一系列批示準確鮮明地點出了文物的價值所在。”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物是民族歷史的不可替代的象征與見證,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一旦被毀就不可追回了”。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深厚感情,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文物工作者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巨大動力。
這是摸清家底的重大舉措。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3年4月起在全國展開,普查登記工作將于2016年底基本結束。屆時,各類藏品將以名稱、保存狀態、年代、來源等14項信息入庫。
這是真金白銀的巨大投入。近年來,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大幅遞增,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年增幅40%以上,資金支持覆蓋面進一步拓寬,對西藏、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及貧困地區給予了更有力的支持。
這是搶救重要文物的刻不容緩。如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延安西北局舊址等工程進展順利,取得顯著成效,黃田村和呈坎村古建筑群一期維修工程、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和殘損構件加固工程等全面啟動。
這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的執法力度。2014年,國家文物局督辦文物違法案件64起,重點督辦和嚴肅查處徐州市韓橋煤礦舊址損毀案、阿爾山市阿爾山車站損毀案等法人違法案件等。
“保護文物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絕不能讓祖先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受到損毀。”——這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文物工作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的深刻體會,也是他們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
編輯:羅韋
關鍵詞:文物 總書記 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