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 鉅惠民生
2014十大“科學”謠言:地暖致癌、坐高鐵不孕上榜
披著科學外衣的偽科學,迷惑性強危害大
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劉曉勘認為,科學類謠言大有泛濫之勢,人們容易輕信并傳播科學類謠言的原因有四:首先,移動互聯社交工具是基于信任關系的傳播,容易因對方是好友等身份而輕信其轉發的內容。其次,“科學”流言往往是披著科學外衣的偽科學。內容中常有很多專業用語,有專家出場,尤其是一些國外專家出場,也包括引用一些國外科學期刊內容,看似引經據典,其實卻是移花接木、子虛烏有。或者是將科學上尚無定論的多種意見中的一種拿出來,作為絕對正確的一方面進行傳播。再次,“科學”流言的內容一般是養生保健、大氣霧霾和食品安全等大眾關心的話題,很容易引起關注。最后,“科學”流言反復傳播,即使已被科學界和傳統媒體辟謠,仍會“死灰復燃”,在網絡上反復出現,很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客觀上存在“三人成虎”的效應。
中山大學教授張志安認為,科學類謠言更容易迷惑人的原因在于:無法靠常識去識破,如果搜索以往的辟謠信息又不容易立即識別。
劉曉勘認為這類謠言一是有直接危害,引導錯誤行為,擾亂了生活生產秩序。例如一些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可能直接對一種食品或一個企業、一個產業造成嚴重傷害;二是有間接危害,降低了大眾的科學素養,這種狀態延伸到其他領域,危害更大。
不輕信不輕傳,做謠言傳播終結者
怎樣去識別這些謠言呢?劉曉勘建議:一是不輕信,見到看上去似乎很“科學”的流言,先問“是這樣嗎?”“為什么?”;二是不輕傳,珍視手中的“話語權”和親友的信任,不對流言傳播推波助瀾;三是對感興趣的“科學知識”作必要的求證,最簡單的是上網搜索有無辟謠新聞,其次可以查詢專業資料和科學類網站,或者請教專家,甚至自己動手實驗;四是共同構筑辟謠防線,對于經過求證,有較高可信度的新知識,可以轉發,對于求證后發現不實的流言、謠言,自己不轉發,并告知上一個傳播者,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內辟謠、澄清。所有人都可能成為謠言的傳播者,因此更應該努力做謠言的終結者。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2014 十大 “科學” 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