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棉花鄉里棉花殤:產量減半價大跌 棉農干了一年還要倒貼
后收儲時代,南方棉區產量減少近半,價格跌至近六年最低,棉企不敢買,棉農不愿賣
觀望情緒或引發“棉市亂”
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造成“農民不愿賣,企業不愿收”的僵局,是因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新棉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國內棉價要與國際棉價基本接軌。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農民種植成本高,價格低了,自然不賣。另一方面,國內棉價雖然下降了,但與國際棉價相比,仍然處于高價位。我國棉紡企業屬于外向型制造企業,要“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肯定不敢大肆買國內棉花。夾在中間的加工企業處于“兩難”境地,既不能關門歇業,又不敢大肆收購。
不少基層干部擔憂,如果任目前的僵局持續,很可能會帶來多重風險。今年棉農出現虧損已經顯而易見,目前棉農惜售觀望,還存在進一步加大損失的風險。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大多數農民將棉花存放在家里,希望等到價格回升。在安鄉縣安全鄉,棉農們這段時間是“睡覺吃飯娛樂,通通為棉花讓路”,將臥室、餐廳、堂屋全部用來存放棉花。
《經濟參考報》記者來到種棉大戶李文林家里,只見他家里的堂屋、臥室兩間大房子都堆滿了棉花。這些房間平時用于吃飯和睡覺,現在為了堆放棉花,一家人只能到廚房里擺張小桌子,擠著吃飯。
為了等待價格回升,棉農讓出自己吃飯睡覺的場所,用于棉花存放,但也承擔了較大的風險。最令人擔憂的是火災隱患。安鄉縣供銷社主任周全告訴記者,籽棉存放在防火、防蟲害鼠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農戶普遍不具備相應的消防工具,一旦發生火災,會給農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棉農李文林也對此非常擔心,他說,“5000斤棉花堆在家里,最怕的就是火,平時家里人說話都不敢提個‘火’字!”
由于缺少專業的保管看護,棉花在農戶家中存放久了,除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外,灰塵、油污等多種因素都會導致棉花自然品級下降,造成棉農虧損進一步加大。周全告訴記者,據測算,籽棉在農民家中存放一年,顏色變暗,至少要降一個等級,每噸籽棉價格會減少六七百元,如果回潮率太高還很容易發生霉變,這樣損失就更大了。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按照目前的市場走勢,棉價很難回升,肯定會影響棉農來年的種植意愿。目前“賣棉難”持續,加工企業觀望慎收、棉農觀望惜售、紡織企業壓縮庫存,等到了年底,農民不得不大量賣棉時,很可能出現“棉市亂”。
棉花補貼細則久候不至
記者了解到,目前的收購僵局,反映為價格“倒掛”:按生產成本核算,棉農認為,價格必須在每斤3元以上,才能不虧本;加工企業認為,下游的棉紡織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國內棉價必須與國際棉價基本接軌,否則自己加工了棉花,紡織企業也不會購買。
多家棉花加工企業負責人說,“如果要收購,籽棉進廠價在2.7元以下,和國際棉價的差距才不會太大。”
湖南省棉花協會副會長賀躍鋼指出,要打破目前的棉花收購僵局,化解潛藏的一系列風險,當務之急是盡快出臺內地棉花補貼的細則。
此前,有關部委已明確將對內地9省棉花生產者予以每噸皮棉2000元的定額補貼。賀躍鋼說,按照這一標準折算,大約是每斤籽棉能有0.37元的補貼金額,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棉農和加工企業存在的價格“倒掛”。
但是,因為細則沒有出臺,導致補貼資金沒有落實,補貼辦法沒有明確,地方政府難以操作。一名地方干部說,“中央只說每噸2000元補貼,但一直沒有明確怎么補,比方說是直接補給棉農呢,還是通過收購企業間接補給棉農?細則不明確,政策就成為‘水中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的鄉鎮一級政府私下通知棉農暫時不要賣棉花,等待補貼細則出臺再說。一名基層干部說,“農民現在把棉花賣了,到時候萬一拿不到補貼,又要來找我們上訪鬧事,我們也是萬不得已出此下策。”
常德市銀鑫棉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文濤認為,目前的收購僵局對棉農和加工企業都不利,政府應當盡快出臺內地棉花補貼細則,讓棉花加工企業和棉農吃個“定心丸”。
還有基層干部建議,補貼細則不僅要盡快出臺,內容也要“接地氣”,比如內地棉花多為散戶種植,按照產量補貼更為合適,按照面積補貼的話,核查成本太高。
散戶大量退出 轉型艱難
過去3年,我國政府實行棉花臨時收儲,穩定了棉花市場,但也持續遭遇棉花品質下降、棉紡業虧損面不斷擴大的尷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在國際棉花市場供過于求、國產棉成本居高不下、國家棉花儲備過高的背景下,我國實施棉花“新政”,希望以此促使長期低迷的棉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提高國內棉花的質量,縮減國內外棉價差,增加國內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業內人士認為,在棉花種植環節,轉型升級的目標是:部分成本高、效益低的小農種植戶退出,逐步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以此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今年春耕時節,記者在南方棉區采訪發現,政策調整效果比較明顯。部分棉農擔心沒有了政府“兜底”,今年棉花不好賣,價格低,于是不再種植棉花,當地的棉花種植面積隨之大幅下降。以湖南棉花生產大縣澧縣為例,去年當地棉花種植面積38萬畝,今年下降到了25萬畝,下降比例超過了1/3。在湖北公安縣,不少傳統棉田改種了水稻、南瓜、蔬菜、芝麻、玉米等。
但是,在農產品市場低迷的大背景下,棉農的轉型之路走得比較艱難,部分嘗試轉型的棉農損失較重。在湖南棉花第一生產大縣華容縣,不少棉農今年改種南瓜,結果到了收獲季節,南瓜嚴重滯銷,大量南瓜爛在地里,農民血本無歸。
在公安縣,棉農楊俊反映當地水源缺少,水利設施破舊,灌溉困難,以前種棉花不需要經常澆水,還能應付,今年改種水稻和蔬菜,遭遇了嚴重缺水的問題。“光是澆水花的錢,就是其他地方的好幾倍!”楊俊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華容縣、公安縣的狀況在南方棉區各地不同程度存在,棉農普遍反映轉型太困難。湖南省棉花協會副會長賀躍鋼擔憂,今年還只是部分棉農改種其他作物,就出了這么多問題,鑒于目前的“賣棉難”,明年肯定會有更多棉農改種其他作物,到時候再出今年的問題,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更大。
多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最近下到鄉里,最怕棉農問“明年種什么好”,“收儲政策取消了,棉農遇到很多困難,我們想幫他們,但又不知道怎么幫?”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建議,要綜合各部門的力量,為棉農的轉型做好配套服務,比方說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建設等,為棉農改種其他作物提供基礎設施條件。也要為棉農提供市場指導和技術培訓,防止棉農“一窩蜂”式改種某種作物,導致供過于求,最后物賤傷農。
編輯:羅韋
關鍵詞:棉花 棉農 加工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