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清華研究組揭示老年癡呆致病元兇 未來每85人會有1人患病
清華大學研究組取得世界級突破
弄清老年癡呆癥致病元兇的模樣
老年癡呆
可能找到有效藥
3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復合物(-secretase)的精細三維結構,為理解γ分泌酶復合物的工作機制及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成果于6月29日在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
“我們做的都是基礎研究,將來可以根據這個結構設計靶向分子藥物,這是一種愿景吧!”施一公表示。
世界首次解析空間結構
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發布會上,施一公教授展示了阿爾茨海默癥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復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
他在介紹他的研究組成果時表示,此前的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生和大腦中淀粉樣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淀粉樣斑塊是由膜整合蛋白酶復合物γ分泌復合酶異常切割“淀粉樣前體蛋白”APP而產生過量易聚集的Aβ42肽所致。
γ分泌酶復合物可以理解成細胞膜上的一個蛋白酶體,或者更通俗地形容為垃圾粉碎機。它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細胞膜上的一些廢物蛋白,把它降解成小的片段,讓人體再吸收、再利用。
獲得γ分泌酶復合物的三維結構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科學家就知道了人源γ分泌酶復合物是老年癡呆癥致病蛋白,但十幾年來,沒有人看清它到底“長成什么樣”。
外國科學家只能將蛋白酶解析到12埃(1埃等于0.1納米,1納米等于10的負9次方米)的分辨率,而此次施一公教授對獲得的復合物樣品進行了冷凍鏡分析和數據收集,最終獲得了分辨率達4.5埃的γ復合物三維結構,更進一步地分析出了其三維結構。
施一公表示,此前世界上已經在阿爾茨海默癥的功能性方面獲得了突破,但此次空間結構上的解析還為首次,“這是我職業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
“好比國外科學家在100米外看一個饅頭,而我們在5米外看一個饅頭,我們的目標是做更精細的解析,希望未來能在10厘米外看一個饅頭。”施一公說。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老年癡呆病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