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重建食品行業“安全感”
在6月10日舉行的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就推動社會共治、保障食品安全展開熱議,達成共識: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牽動億萬人的神經,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目前,共建食品行業的“安全感”,比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
共建“安全感”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去年10月,《食品安全法》頒布后首次大修并向社會征求意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重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關鍵在于讓人們對監管體制有信心。監管要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讓企業“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只有重拳出擊,才能見到實效,從而增強消費者信心。
共建“安全感”需要企業尚德守法。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在食品行業,有眾多老字號長盛不衰,之所以能成為百年老店,重要的一條是堅守誠信。我國食品行業層次不高,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數量多、分布散,監管難度大。在此背景下,生產者作為第一責任人,更應牢固樹立誠信意識,通過建立可追溯體系等手段,確保食品安全。生產經營者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用“半斗米換半年糧”。
共建“安全感”需要社會共治。行業協會、新聞媒體、消費者都應發揮作用,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及時舉報、主動維權,讓不法分子如過街老鼠無處藏身。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目前,食品安全領域最易產生謠言。“面包里有鞋底成分”、“自來水中有避孕藥”、“西瓜打針”等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都曾廣泛傳播。在謠言不斷涌動時,食品安全領域很難重建和強化信任。這就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和觀念幫助公眾準確了解當前的食品安全現狀,使每個人盡量做到謠言止于自己。
食品安全信任摧毀容易重建難。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環節和因素很多,我們要有一個理性的判斷: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絕非一日之功。只有綜合施策,才能讓消費者找回對食品行業的“安全感”,共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
編輯:羅韋
關鍵詞:食品 安全